创建成效

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6-11-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998-2015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8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土壤侵蚀量减少45%;治理坡耕地达70%;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区域内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85%。通过不断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着力加大水土保持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小流域治理先进县、全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并顺利通过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验收。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土流失有效控制。 根据2014年水土流失现状复核调查显示开化县水土流失面积209.59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39%。较1998年卫星遥感测试的440.81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31.2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下降8.39个百分点。治理区减少径流量在44%-52%,年增加蓄水能力403.80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7.25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45%以上;1995-2015年,增加园地面积14373公顷,增幅达15.72%;增加林地面积172036公顷,增幅达3.94%;减少荒草地面积3842公顷,降幅达74.37%。2015年全县出境水水质Ⅰ类水质占9.8%、Ⅱ类水质占88.5%、Ⅲ类水质仅占1.7%,远优于省控目标。饮用水源达标率 100%。 二是生物丰度不断提高。 多年来,通过坡面水系治理、坡改梯、营造水保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拦沙坝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开化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植物区系丰富,生物物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31.2万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87.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7%。是全国九个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之一,生物丰度指数高,名列全国前十名。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5种,列入国家保护的动物34种,列入省级保护的动物30种。西北部地区更是各种生物物种集中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在全国2个集中分布区中最大的一处,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在全国分布较集中和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另外还分布着红豆杉、楠木、香果树、野含笑、紫颈等珍惜植物和黑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三是农业生产持续改善。 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土地整治和保土耕作措施等综合治理,增加了降雨径流的入渗和土壤的含水量,新增了耕地面积,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耕地的生产、灌溉条件,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了对旱洪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促进了增产增收。全县建立了一大批茶叶、油茶、清水鱼、食用菌、毛竹等产业基地,形成茶叶、食用菌、清水鱼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支柱,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2.2万亩,茶农超过10万人,茶叶产值8.36亿元;食用菌生产规模达1.21亿袋,产值达4.42亿元;清水鱼年产量1750吨,产值1.3亿元。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7.99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是人居环境美化提升。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配套实施一系列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清理改造了200余个行政村的池塘污水沟、整改拆除简易厕所和茅棚1800个,被省里评为“2013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全县完成110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118个沿线综合改造提升村建设项目,打造了“钱江源秀美山水线和古田山田园风情线”2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和沿线一批优美人居、个性突出的美丽乡村精品节点村,并成功入选全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区块),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乡居民幸福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5A级景区——根宫佛国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