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拜泉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5-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拜泉,历史上有“拉不败的拜泉”之美誉,以东北“四大粮仓”之一闻名遐迩,“榛柴岗、艾蒿塘,不上粪也打粮”是对拜泉当时丰腴富庶的形象描绘。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海拔高度在240-280米之间,地势丘陵起伏,漫川漫岗,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夏季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全县辖7镇9乡、186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其中农业人口51.5万,幅员面积3599平方公里。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1.9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1958年,被周恩来总理签发命名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十大标兵,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县,2001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有17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流域,先后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到拜泉县考察生态经济,盛赞拜泉县的生态经济是“宏大的工程,伟大的事业”。 二、治理前困境 拜泉县在上世纪中叶,伴随着盲目性的毁林毁草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靠掠夺性经营积累的财富转瞬即逝。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05.52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下降到3.7%,黑土层厚度由垦植初的1米锐减到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8%下降到3%。干旱、风沙、洪涝、霜冻、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这片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黑土地已是满目疮痍,沟壑纵横,砂石裸露,农村经济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窘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成为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拜泉历届县委、县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设措施,优化资源结构”的治理思路,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小流域治理工程等项目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重点在“保水”上下功夫,从“蓄水”入手,构建工程、土壤、生物“三种水库”。运用工程、植物、农艺三大措施,形成坡顶、坡面、沟道“三道防线”治理措施,按照“山处者林、水处者鱼、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立足于县域内全部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治理,确立六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经历了初期调整垄向、中期兴修“三田”、近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现在综合立体开发四个阶段。在规划布局上划分为四个区,突出四个重点,运用“十子登科法”和“三十二字令”,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和开发。年均治理面积达10万亩以上。2003年以来,完成38条小流域和2个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治理任务。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全面禁止,87%的坡耕地得到治理,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县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6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70.2%,土壤侵蚀量减少60%。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全面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的作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显著,突出生态县园林城建设,打造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胜景。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