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讲话

鄂竟平:统一认识 明确目标 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4-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4月20日
 
 
 
同志们:
 
我们专门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多年来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进一步统一认识,理清思路,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同时正式启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在此,我代表水利部欢迎全体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参加会议,感谢各部门、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多年来对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关注和帮助。下面,我就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定位
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明确提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思路和要求。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自身的发展。对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至关重要。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到底分布在哪里,产生的危害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后果,防治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到底如何,今后水土保持应如何布局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关注的大事、社会关注的大事,也是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建国以后,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普查工作,都为国家宏观决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采用人工调查的办法,完成了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普查,初步查清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态――水蚀的面积、强度及分布,虽然这次普查没有发布公告,但为后来确定黄土高原等地区为治理重点提供了基本依据,有力地指导了建国初期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第二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面监测,开展了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查清了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及分布,对全国乃至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有了更为全面、准确的把握,并发布了第一次公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第三次是1999年,水利部又利用遥感技术组织开展了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发布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公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特别划分出水风蚀交错区26万平方公里,从宏观上掌握了水土流失的动态情况。这两次重要成果,为国家制定《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保护规划》,以及明确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珠江上游为重点治理地区,加大投入力度,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可靠、权威的依据。这充分说明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在国家战略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但从目前国家对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要求来看,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很多,许多情况还没有摸清,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测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绿色GDP指标,要分析环境资源成本,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将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当前,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必须加快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
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监测预报。只有通过监测预报,才能准确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反映水土保持效果,进而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我国水土保持事业正是伴随着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在福建的长汀和黄河中游的天水、西峰、绥德等地建立了水土保持观测试验基地。建国以后,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了100多个水土保持所(站),对水土流失动态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效果进行了长期监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前不久,我去了广东梅州五华水保站,听取了他们的汇报,收获不少。该站通过五十多年的观测和试验研究,基本掌握了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现在能够定量反映水土流失程度和不同防治措施取得的效果,做到科学防治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多年的监测和试验研究,明确界定出19.2万平方公里的多沙区和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为确定黄土高原治理重点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监测表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每年至少可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充分说明了建国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为在这一区域继续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信心。
水土保持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监测预报。开展预防监督,查处违法案件,反映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有多少、危害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数量和应该征收的水土保持规费,需要监测提供定量的数据。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编制项目规划和进行设计,了解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规律,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配置防治的措施,评价取得的效果,需要监测来支持。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范、标准,也都离不开长期系统的监测。没有长期的动态监测、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全面科学的数据分析,水土保持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随着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态安全、环境状况、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情况,水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方面的事情说清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三)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基础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预防监督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我国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监测预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一是监测网络建设的差距。尽管几十年建设了不少监测站点,但布局不合理、覆盖程度低、监测因子少,不能满足监测预报的要求,难以有效反映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覆盖最广的美国,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建立了长期监测站,布设了八十多万个监测点,形成的监测网络可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观测,及时地了解全国水土流失动态和生态环境状况。二是监测设施的差距。目前我国大多数监测点仍是采用传统的人工观测取样,数据可比性和时效性较差。而一些发达国家,监测仪器基本实现了自动采集、记录、保存和发送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三是预测预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差距。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建立了一大批小流域和一些区域性的预测预报模型,但多数模型的适用性差,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难以直接指导生产实践。而美国在长期、大量的试验观测基础上,总结出了水土流失通用模型,在美国以及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四是信息系统的差距。我国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很多地方仅仅购置了一些设备,缺少相应的软件支持,即使开发了一些应用软件也没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可以定位、定量地反映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动态变化,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其防治效果。这些差距就是我国监测预报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和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所在。所以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步伐,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我国水土保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任务
客观地讲,几十年来,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从无到有,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不少工作,在机构、技术标准体系、网络系统、技术队伍等方面有新的进展。但从水土保持总体情况来看,监测预报工作仍明显滞后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要求,已经成为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土保持法》明确提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我们必须进一步搞清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监测预报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水土保持法》。在《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先进与实用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充分发挥已有的工作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水土保持现代化,实现对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成效适时、准确的监测与预报。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实现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到2006年,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初步建设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形成水土保持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实现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点防治区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区的动态监测预报和公告。
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的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运行制度,建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高效便捷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发布体系。
主要任务有六条:一是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包括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31个省级监测总站和分布在不同类型区的175个监测分站。分两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要建成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2个流域的监测中心站,西部地区13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将正式启动。
二是形成一套健全的监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实施水土流失监测定期公告制度。水利部将每年对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进行公告,每五年对水土保持重点地区进行一次公告,每十年公告一次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各地要结合当地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定期发布水土流失公告或公报。
三是完善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在总结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并完善水土流失数据采集、信息管理、设施设备通用条件等标准,实现监测预报技术的规范化。
四是建立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在大量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应不同区域的、较为完整的水土流失预测模型体系,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
五是建设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支撑下,建立包括全国水土流失动态数据库、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数据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数据库、水土流失试验观测数据库等,为水土保持管理、行政决策、预测预报和公告奠定数据基础。尤其对过去长期的观测资料要抓紧进行抢救性整理,尽快纳入数据库管理。
六是建立一支监测预报技术队伍。通过系统培训、岗位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熟悉业务,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队伍,适应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在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近期与长远相结合。近期重点和长远目标必须协调统一,近期工作要突出重点,早出成果,满足急需,主要是运用现代空间技术,采取快速普查的方法,解决当前生产实践中急需进行监测预报的重点内容和区域,如搞好三峡库区、首都水资源、晋陕蒙接壤区以及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重点治理区等地区的监测预报和信息系统建设,及时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要着眼于长远,从现在开始就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科学合理地布设站点,系统地采集和积累资料,摸清家底,逐步完善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
二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微观监测是通过设立监测点与观测设施,定点定位地对水土流失及各种防治效果进行实地观测,其结果主要用于水土流失规律研究、预测预报模型开发、小流域规划设计、水土流失量的计算。宏观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对全国、大流域和大区域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进行普查,其结果将成为区域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布局等提供决策依据。微观数据是宏观数据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微观监测的丰富性和代表性决定着宏观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反过来,宏观监测决定微观监测的内容和布点,进一步检验微观监测的布局合理性和系统性。微观监测侧重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宏观监测侧重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检测,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不可替代。
三是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运用遥感、地球定位、地理信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开展监测预报,科技含量高、工作效率高、直观性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运用测量仪器、观测小区、样方、实地调查等传统技术,可以客观、真实、可靠地反映实际情况,也是监测预报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既要大力运用高新技术,也要同传统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传统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其灵敏性、精度和效率;高新技术也要通俗化、本地化、精确化,降低成本,提高应用的实效性。总之,不可一味地追求最先进,而是在实用前提下的先进。这才是负责的态度。
四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水土保持工作面广量大,影响因素多,问题复杂,在目前条件下,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技术的可行性,综合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需要定性、定量相结合。光是定性,问题就不能细化,工作就难以落实到具体区域;完全要求量化也不现实,目前的基础工作和经济条件、技术手段做不到。因此,定性和定量要做到有机结合,能定量的就定量,难以定量的,要通过定性来弥补不足,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今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监测网络系统的建设完善,要逐步提高定量数据的比重。
五是水保与其他行业监测相结合。水土保持涉及多学科、多部门,是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水土保持监测也要与相关部门和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与水土保持内容有关的相关行业监测成果。当前最重要的是与水文观测相结合,水文站是按江河流域布设的,站点密度大,控制范围广,积累了长期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这些数据资料对于定量研究水土流失程度、水土保持措施效果以及水沙关系十分重要。水文系统又有一支专业队伍,技术力量雄厚,有条件的地方或能够结合的地方要尽量利用水文站承担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部分任务。其次,要加强同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利用相关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生态环境、面源污染等监测成果,取长补短,丰富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内容。总之,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扩大监测成果的运用范围,更好地满足国家生态建设的需求。
三、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要点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和领导目标责任制。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见效慢,极容易被人忽视,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持之以恒,埋头苦干才能见效,现在不抓好这项工作,影响长远。各级领导要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长计议,关心、重视这件事情,采取得力措施把这项工作抓上去。二是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监测机构是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组织保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机遇,建立健全监测机构,明确职能。从目前情况看,全国还有4个省没有成立监测机构。一期工程建设涉及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监测分站中,尚有19个没有成立,个别省区甚至一个监测分站也没有,这将影响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没有成立机构的地方,要认真落实法律规定,尽快将机构成立起来,没有机构也就不能安排建设资金。已成立机构的地方,应尽快开展工作,履行职能,早出成果。三是充分发挥已有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的作用。各地已有的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积累了长期的观测资料,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监测技术人员,这是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中,要以这些所(站)为骨干,尤其是在监测场地和监测点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这些所(站)的设施和资料,发挥监测人员的作用,更新设备,完善和提高这些所(站)的监测功能,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四是充实人员。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都是新成立的单位,为了尽快使工作开展起来,各地要将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技术过硬人员配备到监测机构。各级监测机构也要注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不能零打碎敲,各搞一套,必须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有序运行。一是要抓紧完善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利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完善全国、各流域和地方各级水土保持监测规划,作为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依据。要结合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水土流失类型区,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因地治宜,科学布设监测站点。二是要统一技术标准。为了规范监测预报工作,水利部已经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各地要严格遵照执行。同时,要根据生产实践和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逐步完善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在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编制针对性强的具体技术规定,开展监测预报工作。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要依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监测报告制度,健全监测数据年报制度,严格监测成果审核制度,健全水土流失监测定期公告制度,保证监测网络高效运作、数据交换安全畅通、业务合作协调一致。在监测工作中,要严格按制度管理,按标准操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多渠道、多层次加大投入力度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既服务水土保持,又服务于全社会,要多渠道、多层次地落实监测经费,保障监测预报工作正常、持续地开展。对监测预报这类基础性工作要舍得投入,宁可少搞一点防治工程,也要把监测预报搞上去。一是落实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的配套资金。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国家发改委在批复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概算时,明确指出中央投资在中央预算内水利基建投资中安排,地方配套资金在省级水利建设投资中安排,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捆绑使用,一并纳入工程建设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了,工程就无法实施。希望各地按照要求尽快落实,保证监测网络系统的顺利建设。二是落实监测网络运行费。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运行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工作,多方协调,力争将监测网络运行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监测网络的良好运行。三是各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和开发建设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足额列支监测专项经费,保障监测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增强对社会的服务意识,面向市场,主动承担多方面的监测任务,多渠道增加监测预报的资金投入。
(四)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不断提高监测预报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支撑。提高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科技含量主要靠:一是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每一个监测站点都应以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邀请科研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同时监测站点应创造条件成为科研基地。要集中力量研究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二是在监测预报工作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信息采集要适当推广和应用自动化程度水平高的观测设备,减轻数据采集工作中的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预测预报要大力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模型。信息处理要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快速发展,尤其是要在预测预报模型、信息技术、监测站网建设和管理运行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五)保质保量实施好监测网络一期工程
建设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是当务之急,也是机遇。有关流域机构和西部地区省区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抓住这次机遇,推动本地区的监测预报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做好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配套经费、监测场地和监测点等六个到位,六到位是必要的前提,没有做到“六到位”的就很难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无法安排资金。二是严格执行“三制”。国家发改委在批复一期工程可研时,明确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工程所需设备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集中招标采购。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执行,“三制”一样也不能少。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作为项目建设法人,要切实负起责任来,把一期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要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流域机构除了建设好流域中心站外,也要注意加强本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协调工作。三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的财务管理,所有资金的支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确保资金使用上不出任何问题。不准挪用建设资金,不准挪用设备,不准弄虚作假。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就要抓紧研究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机制,确保系统建成后效益的发挥。四是二期工程建设涉及的各省区,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配合部里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论证,争取早日立项。
同志们,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