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兴国县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9-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是闻名全国的苏区模范县、烈士县、红军县和将军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2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04个行政村,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总人口79.1万。2011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89.7亿元,财政总收入7.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8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元。 兴国县是一个历史名县。兴国建县于三国时期,史称平阳县,晋时改称平固县,宋太平兴国七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自公元236年置平阳县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今天的兴国,山川秀美,物产富饶,是农业部命名的“灰鹅之乡”、“红鲤鱼之乡”以及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油茶之乡”,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兴国山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国县是一片红色故土。在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毛泽东曾做过《兴国调查》和《长冈乡调查》。当时,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达9.3万多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名,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占江西省烈士的1/10,为全国各县牺牲烈士之首;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肖华、陈奇涵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兴国也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兴国山歌唱遍祖国南北。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号召要“创造几百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并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的奖牌授予兴国。境内地质以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为主,断裂构造明显,西部有弧形旋转构造。出露地层有第四系、震旦系、寒武系、紫色页岩与第四纪红土等,山地土壤类型主要为红色酸性的土壤,以及黄壤、紫色土。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一般海拔高程300-500m。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全年无霜期长达279天,平均气温18.8℃,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993.6℃,年平均降雨量1528.8mm,年内降雨多集中在4-6月。 二、治理前困境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战争、过度开荒和砍伐薪柴等人为活动,导致兴国县水土流失曾经十分严重。早在1931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在《兴国调查》一文中指出水土流失(注“走沙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兴国调查》文章中写道:“那一带的山都是走沙山,没有树木,山中沙子被水冲入河中,河高于田,一年高过一年,河堤一块便成水患,久不下雨又成旱灾。”1964年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对刘俊秀说:“俊秀同志,兴国李友秀同志有一个提案,说兴国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年抬高,这可是一件大事,你要向省委汇报,兴国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大贡献。这样下去,既影响农业发展,又影响群众生活,这件事,你要抓,江西省委也要抓,抓就要解决问题!”有人描述:“天空无鸟、山上无树、地面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缸里无米”那是兴国当时农村农业农民与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 水土流失面积大。198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99.07km2,占县域面积的59%,占山地面积的84%。山地植被覆盖度只有28.8%,强度以上流失山头的植被覆盖度不足10%,只有一些稀疏的“老头松”,10年树龄不足1米高。绝大部分山地沟壑纵横,基岩裸露。 气候条件异常劣。当时县内多数地方夏季极端气温超出40℃,地表高温为75.6℃。当时在实地考察规划设计的长委规划办的技术人员走在山上时有“上蒸下烤”的感受,当地农民戏称“当得过火焰山”。在我县龙口镇的塘背小流域乌石岭上,夏季的中午鸡蛋放在山上,半个小时即可烤熟。1980年,芦溪小流域有13户农户,因“缺水、缺柴、缺粮”无法生活被迫外出迁移。 群众生活极端苦。当时群众因缺水、缺柴、缺粮,生产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防灾、救灾上,生活上为烧柴而奔波。生产、生活条件相当困难,一个强劳动力日值仅8分钱。据1980年末统计,全县人均收入只有121.1元,而龙口镇塘背河小流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1.14元。当年,大部分群众处在一种 “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状况,1980年全县贫困人口27.3万人,占总人数的52%,全县发放生产、生活贷款1246.4万元。 专家惊叹令人忧。1980年,英国皇家学会专家德•查理斯爵士在兴国考察后,惊叹地说:“在世界上见到的水土流失范围内有如此广阔的不及这里强烈,有如此强烈的面积又没有这样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徐近之教授,在目睹了兴国县水土流失情况以后说:“兴国县的水土流失是世界水平,治理好水土流失,也是世界水平。”当时有国内外专家形象地说:“兴国要‘亡国’”、“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和“江南沙漠”。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解决民生水保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在中央的大力扶持下,从1983年起,我县实施了 “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第二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二期二阶段工程”和“樟江项目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工程,探索出了一套综合治理为模式,创建了水保生态示范园,通过综合治理,改变了水保生态环境,昔日“江南沙漠”披绿装;先后受到了国家、省、市的肯定和表彰。1992年,“南方花岗岩剧烈侵蚀区综合治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保执法试点先进单位”;2000年,被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00年、2001年,有5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2001年,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2002年,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2007年,被省水利厅评为“2006年度水行政执法考核评比先进单位”;2008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保执法专项行动先进集体”;2009年,被水利部表彰为“全国水保预防监督执法先进单位”;2002年、2009年,评为“江西省水利科技先进集体”;2006年,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保执法先进单位”;县水保局连续被评为全市水保系统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水保系统邓经镗同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邓宜煋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系统劳动模范”称号,王玉璈、周昌涵高级工程(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龙口镇水保开发大户邓通金获“赣州市劳动模范”。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