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讲话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发表讲话(全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3-01-1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努力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汪恕诚
 
(2003年1月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五年来的水利工作,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和2003年的水利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五年来的水利工作
1998年以来的五年,是水利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实现重要转变和跨越的五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98年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的32字政策措施。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提到突出位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全面、完整地阐述了水利工作方针。
全社会对水的认识、治水思路、水利工作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水的忧患意识大大增强。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
水利的发展和改革实现一系列重大跨越。在投入上,1998年以后,中央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五年来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额达1786亿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资的2.36倍。国家共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1258亿元,约占五分之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在建设上,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改革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水价、水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等稳步推进。在管理上,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形成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强了规范化管理,确保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在法制建设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通过、颁布实施为标志,依法治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夺取了防汛抗旱的重大胜利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时期。1998年长江发生了20世纪第二位全流域型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发生20世纪以来最大洪水。1999年长江中游发生了仅次于1998年水位的洪水,太湖发生了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2002年长江干流部分河段及洞庭湖发生了超过保证水位的洪水。台风、中小河流洪水和局部山洪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在抗洪斗争中,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精心指挥,科学调度;水利干部职工尽职尽责,忘我工作。水利工程,特别是近年来新建的水利工程经受了洪水考验,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
1999年至2002年,我国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持续干旱,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受旱面积累计19亿亩,成灾12亿亩,绝收3亿亩。干旱导致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受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各级水利部门加强了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计划用水管理和各种水源调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节约用水。2000年和2002年,在天津严重缺水的情况下,紧急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由于抗旱措施得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保证了城市供水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998年以后,全面加强了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3578公里已基本达标。加强了基础处理、穿堤建筑物、抛石护岸等隐蔽工程建设。几年时间里,投入资金之多,建设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施工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长江堤防面貌焕然一新,达到在保证水位下不再需要千军万马上堤抗洪,为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防洪保障。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平退圩垸1461个,移民62万户,242万人,共还江还湖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
其他江河防洪工程建设也明显加快。黄河下游堤防完成断面达标982公里,占下游堤防设计长度的72%,欠高0.5米以上的堤防全部得到加高,险工险段全面加固,138公里堤防已按标准淤背100米宽,占下游堤防的10%,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治太骨干工程已经完成。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等各大江河的干流堤防建设都明显加快。同时,全面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管理,抽查结果表明,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83%以上。
对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等江河河口和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湖泊,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淤疏浚,完成清淤1.2亿立方米。
重点河川枢纽骨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黄河小浪底、万家寨、湖南江垭、广东飞来峡、新疆乌鲁瓦提、西藏满拉等相继投入运行。淮河临淮岗、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宁夏沙坡头、四川紫坪铺等相继开工建设。全国共有236座城市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累计建成海堤6000多公里。水文、防汛通讯、洪水预警预报等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也得到加强。
(三) 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显著
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两件大事来抓。五年来,国家投资69亿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40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2年底,基本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人畜饮水解困任务。人民群众把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德政工程”、“爱民工程”,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农民办的最满意的实事、好事之一。
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安排中央资金112亿元,对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区、重要工业、交通设施安全的770座重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到2002年底完成441座大型和重点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了这些水库的防洪、兴利库容。
(四)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和水电等各项水利建设明显加快
水资源配置工程得到重视和加强,基本完成了甘肃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宁夏扶贫扬黄、陕西东雷抽黄等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源工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和调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全国供水能力达到5500亿立方米。
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进行集雨蓄水工程建设。加快了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步伐。1998年以来,投入国债资金78亿元,地方配套60多亿元,用于247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6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00多万亩。
加强了对铁路、交通、电力、煤炭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全国有17 万个开发建设项目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组织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以黄河上中游和长江上游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了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全面启动了塔里木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环京津生态圈建设。五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治理区1200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在全国128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在三江源区实施了预防保护工程,全国封育保护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完成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五年来,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1232万千瓦,其中新增农村水电装机900万千瓦。2002年,水利系统水电装机达到35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0多亿千瓦时。累计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全面启动了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发展农村水电,五年解决了2132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启动了边境无电乡镇光明工程。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建设快速发展。水利系统承担的农网改造任务进展顺利,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电价大幅度降低,用电量显著增加。
积极稳妥地做好在建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解决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增加了投入,促进了移民遗留问题的有效解决。水利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水文基础设施、水政、水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水利信息化等机构能力建设得到大大加强。
(五)高度重视生态用水,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从2000年起,通过全流域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水资源,黄河连续三年在大旱之年不断流。塔里木河连续三年共四次从博斯腾湖向下游调水,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00公里河道在干涸20多年后重新过流,尾闾台特玛湖再现清波,塔河下游大片胡杨林和低矮灌木起死回生;黑河连续三年省际分水成功,河水到达东居延海,形成了20多平方公里的浩淼湖面,重新有了水鸟栖息,初步扭转了生态恶化的局面。朱镕基总理对“三河”调水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从2001年起,连续两年从嫩江向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补水,使沼泽面积从130平方公里恢复到700平方公里,基本恢复了这一湿地的生态功能。去年年底又紧急抽引长江水向南四湖进行应急生态补水。在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限采地下水并进行回灌,取得显著效果。这些工作开辟了水利工作的新领域。
全国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43亿亩,在2.5亿亩农田中推广了各种形式的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显著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出台全国节水标志,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了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启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编制完成了《中国水功能区划》,并已发布试行。结合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和水环境整治,建设了一批水利风景区。从2001年起,连续两年进行引(长)江济太(湖)试验,通过水资源科学调配使太湖及其下游河流的水质明显好转。加强了对饮用水源区、三峡库区和重点江河湖泊的水质监测和保护。
(六)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得到加强
1999年以来,在以往大量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反复论证、科学选比,并认真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完成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及其12个附件和45个专题报告。总体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首批单项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标志着这项新世纪最大的水利工程历史性地从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
国务院批转了长江、松花江嫩江、淮河、太湖、海河、珠江、辽河等流域加强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批复了首都水资源规划、黑河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治理规划,批准了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规划。国家计委印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水利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制订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和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意见。编制了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和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全国防洪规划正在制定。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和完成,为近几年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依据,也为水利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取得了一批实用成果。
(七)水利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了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立项审查中,要求根据工程建成后的水价、电价和供水、发电等经济效益,测算所需贷款规模和资本金,落实建设资金构成,确定工程管理体制。对有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要求把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上报建设和管理两个方案,合理确定水价;对堤防等公益性工程,要求在设计中明确管理单位和管理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实行“三制”。这些都为工程建成后的良性运行打下了基础。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有关问题的意见》,加快了水价改革步伐。从2000年起,水利工程水费开始转为经营性收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了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商品价格管理范畴。近年来,全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平和水费实收率逐步提高。陕西、新疆等地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改革,实行政府最高限价、定价到户、用水户协会民主定价等做法,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减轻了农民负担。水权与水市场的实践探索取得进展。浙江东阳与义乌、余姚与慈溪探索实施了水权交易。漳河上游通过有偿调水化解水事纠纷。根据中央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要求,推进了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目前,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级以上单位成立了水务局或实行水务管理,探索和积累了水务管理经验。
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实行了部直属企业与机关的脱钩。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精简了行政审批项目。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调整了水利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了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改企建制,完成了部属科研院所的归并和调整,水利科研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在京直属单位机构改革、流域机构改革、部属水利社团改革,初步理顺了政、事、企、社的关系。根据国家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稳步推进了水利财务预算体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八)依法治水、科学治水迈出了新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通过并颁布实施,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先后颁布《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有力地推进了对黄河水资源、蓄滞洪区和长江采砂的依法管理。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22件部规章、16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170多件地方政府规章。初步建成了水法规体系,基本做到各项水事活动有法可依。加强了水行政执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的监督稽察。严格水利内部审计。整顿和规范了水利建筑市场。探索采取多种手段预防和调处水事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水利科技工作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的要求,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的成功建设,充分表明了我国水利科技取得的新成就。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行业。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水资源监测和预测预报、灌区管理、防灾减灾等领域广泛采用了高新技术。针对1998年抗洪抢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开发了堤防隐患快速探测、崩岸治理等先进实用的防洪抢险技术。加强了以土工合成材料和基础防渗技术为重点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堤防建设的科技含量。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进行了首次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加强了水利技术标准化建设。
水利国际合作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外交行动,逐步上升为国家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外双边水利合作交流机制健康发展。重视并加强了国际河流的涉外工作。圆满完成水文国际报汛任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重大国际水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大坝会议和第十二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等国际水事活动。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已参加40多个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水利组织,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水利科技与经济合作关系。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培训,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五年来全行业共利用外资约43亿美元。
(九)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水利系统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办违规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注重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规范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重视培养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普遍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开展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和培养,派出一批批年轻干部赴西部和基层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培训,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全行业开展向汪洋湖、高安泽等先进人物的学习活动,弘扬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老干部的重要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利宣传。认真做好水利信访工作。水利职工工作条件改善,生活、福利待遇提高,精神状态良好。
这几年水利工作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公认,水利的作用和地位明显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紧密协作的结果,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努力拼搏、埋头苦干的结果。成绩令人鼓舞,使人振奋。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水利工作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水利发展和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体制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相比,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不够适应,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努力加以解决。
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和基本经验
我国有几千年的治水历史。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这些年来,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1998年以来,我们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全面总结治水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水利面临的宏观形势,正确应对治水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对影响水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分析并加以把握。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入新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正在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阔步迈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国家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些形势变化为水利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思路和工作要适应这些变化。
几年来,水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也促使我们以新的思路来寻求对策。如,1998年大水后如何搞好灾后重建,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洪水的关系;如何认识并解决严重的黄河断流问题;1999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特别是城市缺水严重,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地区的水利如何发展;北方地区连续发生严重沙尘暴,多次威胁京津地区,对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水利有何作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水利管理;如何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发展迅速,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如何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促进水利现代化,等等。这些都是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在适应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当中,在寻求解决水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当中,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
(一)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利工作的要求。防洪问题上,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防洪又要给洪水以出路,坚持综合治理,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城市防洪与城市景观建设紧密结合。用水问题上,要把生态用水提到重要议程,防止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已形成严重生态问题的河流,采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调水等综合措施予以修复。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休牧、轮牧、禁牧等措施,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二)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在我国,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具有客观存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就会突出暴露出来。缺水问题、有关水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实质就是承载能力不足。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保护和配置是提高和改善这种承载能力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措施。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
(三)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规范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要运用水权理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当前要认真抓好初始水权分配、用水指标、耗水定额、水价形成机制等基础工作,为建立水权市场奠定基础。
(四)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把管理的思想贯穿于工程规划到工程建成后管理的全过程,建立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行、维护、发展机制,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应有的效益。要通过对水利工程分类,科学界定水管单位的性质,对不同工程实行不同的融资方式和管理体制。公益性工程的投资和管理维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经营性工程则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通过建立规范的建设和管理体制,使新的水利工程一开始就能良性运行,老的水利工程尽快走上良性运行轨道。
(五)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水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水的开发利用,包括防洪、治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各环节是紧密联系的,要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实行区域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城市与农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实现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六)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必须看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源于实践,源于群众。治水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促使我们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治水理论的不断创新,有效地指导了治水实践;通过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治水理论。还必须看到,中国的治水之路还很长,我们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水利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一步发展,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贯彻好、落实好。水利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握宏观形势,抓住发展机遇,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水利工作,以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水利工作。正视水利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针对水利发展与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更新治水观念,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勇于进行治水实践,努力拓宽水利工作服务领域。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水利发展中的新经验。要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3、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治水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水利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坚持科学治水,努力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水利工作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水利发展中的经济问题,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上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5、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断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加强水利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依法治水,科技兴水。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十六大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列为基本国策。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是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让十几亿人比较方便地饮用清洁卫生的水,如何保障经济社会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如何促进良好生态建设,这是水利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水利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做好水利工作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到2010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全国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建设全面按规划达标,现有重点病险水库全部得到除险加固,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
2、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的一期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基本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和胶东半岛城市缺水问题。
3、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
4、基本完成主要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43提高到0.5以上,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
5、发展灌溉草饲料基地1600万亩,恢复天然草场7亿亩,为建设经济发展、牧民富裕、生态良好的牧区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在黄土高原建设淤地坝6万座,大部分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明显好转。
7、水资源质量状况基本满足水功能区的要求,生态脆弱河流、主要湿地和地下水超采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8、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000万千瓦,建成8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通过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解决3700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
9、初步建立全国重要河流初始水权的分配机制,初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基本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取得经验。
10、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建成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和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重点应用系统。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扎实工作。
(一)努力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和严重的国家,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在过去的防汛抗旱工作中,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如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常备不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群众队伍和专业队伍相结合,军民联防等。这些经验都十分宝贵,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
当前,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领域不断扩大,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虽有较大提高,但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暴雨而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山洪灾害加剧,成为防洪减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新的情况,要及时调整思路,做好工作。
防洪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要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和风险意识,加强防洪区、堤防保护区和洪泛区的社会化管理,规范人类社会活动,从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入海为安转变为承受适度的风险,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洪标准、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确保标准内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抗旱工作要从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全面抗旱转变。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的思想,继续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工作方针,积极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转变为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从主要注重农业效益转变为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大力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优化配置。要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防洪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做到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又能保障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特别做好黄河等北方水资源短缺河流的统一调度工作,确保黄河不断流,积极改善和恢复海河、黑河、塔里木河等流域生态。
二是全面节约。要切实把节水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工业和城市节水,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动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调整,提倡清洁生产。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用水的考核监督,限制和取缔不合理用水。抓好节水型社会试点,增加试点地区,以点带面,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是有效保护。做好重要江河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工作,确定河流水体的纳污总量,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的总量控制。重点加强行政区界、主要江河湖库引排水口、入河排污口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统一监测,对用水和排污进行有效监控。依法加强对江河湖泊入河排污口的管理。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严格限制保护区内的各项开发活动,严禁一切排污行为,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强对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尽快编制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启动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保护工程,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搞好水环境建设,美化城镇人居环境。
四是加强基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提高成果质量。根据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抓紧制订各部门、各地区的用水指标和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争取10年内建立起一整套指标体系。要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提高测报的自动化水平和准确快捷程度,重点做好水资源水量水质的同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工作。加强对良好生态系统的标准、生态需水量、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水旱灾害评价标准等基础研究。
五是统一管理。要大力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监督检查,制定明确的河流水资源配置原则和方案,建立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
近年来,各地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的实际出发,贯彻中央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精神,在区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成效。实施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已经实施改革的地区要认真总结改革的经验,按照职能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强管理,完善体制,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三)继续加强水利建设
1、进一步加强防洪建设
要按照各大江河流域加强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堤防建设和重要河段的河道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要逐级落实任务和责任,保证质量,争取早日完成,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结合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建设和海堤建设。充分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的重要作用,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综合防洪能力。
2、全力搞好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性基础设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造福子孙的工程。
加强其它重点骨干工程建设,确保“十五”新开工和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适时新开工一批工程。积极稳妥地做好水利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3、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继续下大力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新增饮水困难问题。大力发展村镇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改善水质,为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提供安全饮水保障。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建灌区要全部建设成为节水型灌区。在现有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节水和高效用水,满足今后农业用水需求。进一步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地,集中解决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结合舍饲、半舍饲等措施,对大面积天然草原实行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逐步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地要认真学习温家宝副总理在全国抗旱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完整、准确的理解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措施,正确处理减轻农民负担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系。要尊重农民意愿,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鼓励和引导民营水利发展,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夯实农业基础。
4、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预防监督。要重点加强对主要供水水源地、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能源富集、开发集中区等区域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把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综合治理。继续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和京津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整治,突出重点,抓好示范。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三是生态修复。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和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行封育保护、封山禁牧,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范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四是监测预报。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土流失调查评价和监测预报水平。
5、加强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
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抓好“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水利系统农网改造,不断提高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水平。二是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三是结合扶贫开发,通过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重点解决西藏、新疆、青海、广西、云南等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乡村用电困难。四是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中小河流重点进行梯级开发,建设一批农村水电基地,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完成以上建设任务,必须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加强对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稽查和监督,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水利投资安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为水利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大水利改革力度
1、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稳定水利投资规模。这几年水利发展较快,得益于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后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仍十分繁重,需要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要认真研究政策,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基础作用,保持适当的财政投资规模。认真做好规划前期工作,研究提出水利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力争在今后一个时期再开工建设几项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要影响的水利工程。二要积极从社会筹集资金。对城市供水、排污、水电等经营性项目和综合性水利工程中具有经济效益的部分,应面向市场,通过企业投资经营、股份制等方式,推进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三要善于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如征收水资源费、建立水利发展基金等方式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
2、搞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水利资产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贯彻落实。各地要重点抓好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测算、管养分离等工作,关键是要将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公益性部分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列入财政预算,从水利建设基金和河道修建维护管理费切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
要认真研究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制和出资人代表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要求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我们要结合水利行业实际,全面、深刻地领会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流域机构对流域内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用水相协调,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由流域机构作为中央水利投资的出资人代表管理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是必要的,也是难以代替的。我们将继续加强研究,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努力建立符合水资源特点和我国国情的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制。流域机构要适应这种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各地也要积极探索,认真抓好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要解决好重要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出资人代表问题。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和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兴建;要通过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晰工程产权;同时因地制宜地采取承包、用水户参与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3、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水价改革的重点:一是要适应水利投资多元化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改革水价管理体制,建立灵活的调价机制。二是要加快推行水价计价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推行用水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两部制”水价;推广丰枯季节性水价或季节浮动水价;开展区域平均供水成本试点工作,逐步推行按区域平均供水成本定价的办法。三是农业灌区要把加强对末级渠系水价管理作为水价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终端水价”制,规范末级渠系水价。四是要逐步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广简单实用的计量装置和设施,加强计量管理。
要结合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下大力做好初始水权的分配工作。同时,要在加强对水权、水市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水权转让的条件、范围、转让程序的界定和水权转让价格的测算等有关基础工作,加快制定水权转让的有关规定,尽快形成一套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指导用水户间有序的水权转让实践。
4、积极推进其它各项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搞好水行政机构改革,理顺内设机构之间和内设机构与直属单位之间的职能关系。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机构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转变职能,不断增强为政府和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各项改革。搞好水利多种经营。继续按要求搞好部门预算、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规范和加强水利财务管理。
(五)依法治水、科学治水
1、以新《水法》的实施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水。抓好以新《水法》配套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立法工作。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水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争取在流域管理立法方面有所进展。对已颁布的水利政策法规,要全面认真贯彻实施,加强水利执法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水政监察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执法水平,认真查处违法案件,调处水事纠纷。
2、加强水利科技工作。要继续实施水利科技创新计划,加强水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坚持不懈地用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大力推进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启动实施“金水工程”,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建设和完善全行业的水利信息公用平台和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重点建设水利数据中心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监测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水利基础信息服务。加快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政策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3、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围绕国家外交大局和水利发展的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政府间水利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水事活动。妥善处理与国际河流有关的涉外事务,加大国际河流基础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国际河流的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完成水利中心任务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进一步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为水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围绕主题,高举旗帜,把握灵魂,领会精髓,切实抓好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水利工作实际,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联系水利职工的思想实际,着眼于解决水的问题,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切实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不断加强水利系统的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水利科技和管理知识、经过实践考验能够承担水利发展重任的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水利领导干部队伍。要认真贯彻实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水利建设、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作风正派、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以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为重点,加大培养选拔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继续派遣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困难的地方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工作,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着力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加快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
(三)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治水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加强对水利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力戒水利建设中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重视和加强水利信访工作,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在资金、建设、人事、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健全完善廉政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注重从源头防止和治理腐败问题。加强审计监督。
(四)加强水利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文明行业。继续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示范教育活动。大力加强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教育职工爱水爱岗、敬业奉献。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努力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行业特点的精品,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使广大干部职工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水利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及社会团体的作用。做好老干部工作。进一步重视和搞好水利宣传出版工作,唱响主旋律,为水利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各级领导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干部党员要带头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投入、配备人员、创造条件,做到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五、2003年水利工作重点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新步伐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水利工作,意义重大。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于抗大旱、防大汛,确保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
由于连续干旱,今年北方供水形势十分严峻。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安全。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的思想,预筹对策,抓紧制定抗旱预案和各种应急供水方案。抓紧对现有水源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和除险加固,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小型的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提高抗旱能力。大力推广节水和旱作农业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抗旱应急抢险能力。严重缺水城市和重旱地区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合理统筹安排用水,确保不发生水荒。
对防汛工作也不能掉以轻心。局部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大江大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水毁工程必须尽快修复。要确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设施防洪安全。落实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有效的防汛责任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度汛保安措施,做到工程运行正常,抢险物资储备充足,抢险队伍落实到位,保证汛情测得到、传得出、报得准,指挥畅通。抓好水情预报、洪水调度和汛期查险抢险三个主要环节,实现领导、队伍、方案和物料四落实,提高抗洪抢险能力。在重视大江大河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注意病险水库、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的防守。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和防台风工作。
(二)抓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今年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后的第一年,要加大工作力度,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工程建设与管理机构组建、建设基金设立等各项工作,确保工程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加强其它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百色、临淮岗、尼尔基、紫坪铺、沙坡头等一批“十五”新开工和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项目年度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新开工湖南皂市、甘肃引洮、黄河西霞院等一批工程。继续抓好首都水资源、黑河、塔里木河近期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按规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做好长江干堤加固和小浪底、江垭、治淮、治太等重点工程扫尾和验收工作。加快其它重要江河的堤防建设和重要河段的河道整治。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和水电建设。
(三)争取启动实施三项新“亮点”工程
一是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拦截泥沙、淤地种粮,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这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的结合点,要作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和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抓紧抓好。要抓紧制定工程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
二是牧区水利建设。目前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滥垦滥伐,沙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牧民生存环境恶劣,牧区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各地试点表明,根据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发展灌溉饲草地,对天然草原实行禁牧、轮牧、休牧,对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试点规模。要认真做好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争取早日启动,全面建设。
三是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这项工程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山区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规划已经通过水利部审查,正按基建程序上报审批。争取年内启动建设。要做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项目试点工作,切实搞好示范区建设,及时总结推广示范区建设经验,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
(四)抓好《水法》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实施工作
加快新《水法》配套法规建设。做好《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修订)》、《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全国节水管理条例》、《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条例(修订)》等政策法规的制(修)订、报审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本级人大和政府,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抓紧制订或修订《水法》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因地制宜,把新《水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法律制度进一步具体化,加强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大水政执法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同时积极做好开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维护良好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秩序。广泛开展水法制宣传和教育。
贯彻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今年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力争3月底前完成。各地水利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政府汇报,加强与财政、计划等部门的沟通。各流域机构要抓紧直属水管单位的改革工作。二是搞好试点,全面推进。三是做好改革配套的基础工作。抓紧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定额》的编制工作。部有关司局要根据职责和工作分工,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五)做好其他几项重要工作
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抓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黄河、黑河等水资源统一调度工作,确保黄河不断流,尽可能缓解流域用水紧张局面。继续抓好甘肃张掖、四川绵阳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水功能区划制度,加强对饮用水源区的保护和江河湖泊排污口的管理。
积极推进各项水利改革。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中央水利投资的出资人代表问题。继续抓好部属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一部署,进行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搞好部门预算、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要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保持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规定和纪律,坚决禁止各种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行为。关心职工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同志们,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水利工作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