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光泽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12-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光泽地处福建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闽江上游富屯溪源头,与闽赣周边7个县(市)接壤,是福建19个边界县之一,素有闽赣咽喉、武夷腹地、闽江源头之称。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常年降水量在1600~2100mm之间,干湿季明显,降水量主要集中在3~9月,约占全年降雨的85%。县境内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峰峦叠嶂,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70余座,县内香炉峰海拔1945米,为华东第二高峰。森林覆盖率78.15%,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28万亩原始森林和10万亩缓冲区在光泽境内,是南方重点林区;境内河流纵横,111条大小溪河交织成网,1985年成为全国首批实现电气化的县,被誉为“南国明珠”;全县总面积2240平方公里,下辖8个乡(镇)、9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6.43万人。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69.08亿元,财政总收入4.7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2元。光泽是全国油茶建设重点县、南方重点林业县、全省唯一获农业部批准的内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先后荣获“中国厚朴之乡”、“中国特色竹乡”、首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多项殊荣,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正等待验收。 二、治理前困境 我县地处丘陵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历史上人地矛盾突出,靠山吃山,开山种地、砍树种果、伐木加工,以牺牲生态维持生计,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同时,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以人工纯针叶林为主,水源涵养能力、蓄水功能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较脆弱,森林植被极易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加上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和频繁的暴雨,自然灾害频发,近30年来我县先后经历了7次较大规模的洪涝灾害,造成一定范围的水土流失。据1985年水土流失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70.7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09%,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光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威胁下游农业生产和群众财产生命安全。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县”、 “小县大城关”等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海西绿色腹地特色经济强县,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城”、建设“生态文明之乡”与“优美宜居城市”,坚持把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关乎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一项百姓拥护、全民积极参与的民生工程来抓,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重视科学规划、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和技术支撑。坚持山、水、田、林、路、渠、村统一规划,实施了源头保护与治理、荒山造林与绿化等九大生态治理工程,突出新农村建设、面源污染防治、水系整治、防洪工程和绿色产业开发。注重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将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探索总结了“生物埂”、“中小径竹固土护岸”、“卵石生态框”等水土流失防治经验,推广了茶果园自然草生栽培,狼尾草、狗芽根引种等实用技术。强化重点区位保护,坚持防治并举,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对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开发了圣农生态食品产业、肉鸡饲养、中药材种植等具有生态特色的产业,形成了突出小流域建设,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资源开发与水源保护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这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被冠以中国特色竹乡、中国厚朴之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闽北边陲光泽县,正不断巩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果,递交一份“机制活、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答卷!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