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夏南部山区:黄土沟壑中的“保田”致富梦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11-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4日电(记者邹欣媛)沿着盘山公路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南部山区,一层层梯田缓缓从山顶延伸到山腰,一片片经果林不仅扎根黄土还结出香甜的果子。近年来,水土流失地区的群众已经告别了种陡坡地“一年一场雨,粮食都冲走”的绝望,开始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新生活。 宁夏水土流失面积曾经达3.68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南部地区占91%,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生产力逐年减弱成了当地群众贫困的重要原因。 在南部山区彭阳县城阳乡城沟村,居住在水土流失地区山坳里57岁的农民虎治仁说,家里14亩地都是陡坡地,以前种点麦子、土豆,年年干旱,好不容易盼来一场雨,粮食还被雨水连带泥沙直接冲到了沟里,一年下来挣不到2000元钱。 彭阳县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全县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大小沟道近500条,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4.2%。经过上世纪80年代建县以来当地采取山、水、田、林、路、草等综合治理方法,以及近几年与“上保、中培、下开发”的生态经济型治理方式的结合,实现了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林果草畜产业逐渐致富的良好效果。 “2010年,我家的陡坡地被改成了梯田,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家里种了五亩苹果、杏树,明年结果子估计一亩地能挣1000多元。”虎治仁期待地说。 目前,彭阳县水土保持实现了质的飞跃。11月6日,在彭阳县召开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专家评审会上,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与会质询,彭阳县被专家组一致同意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当地的干部群众告诉记者,现在治理水土流失也逐步从政府主导变成了群众主动。刚搬到城阳乡陈沟村南沟移民点的村民杨青春说,以前一家人住的是山腰滑坡区域的窑洞,很危险,政府推广种植经果林,自然没什么积极性,现在搬下来生活安稳了,看着其他农户都增收致富,他们也“着急”了。 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移民点党支部书记高应乾说,今年3月村民整体从山上整体搬迁到山下,原来居住的窑洞、耕种的土地用于恢复生态,现在村里成立种植协会组织村民发展设施农业,治理水土流失与村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5日在对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实地考察时认为,目前,彭阳县已经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与发展经济结合的治理模式,以后将有效实现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彭阳县探索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只是宁夏水土保持在新时期的一个成功范例。截至2011年,宁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3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年均减少进入黄河泥沙4000万吨,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并且探索出了一系列减沙增产、群众致富的方法。 为了保证治理效果,宁夏提出预计到2015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将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将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55%以上,以构建我国西部的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