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彭阳县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11-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经济概况 彭阳县1983年由原固原县分设建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现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6.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占88.18%;回族7.87万人,占29.53%。总土地面积为252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3万亩。海拔1248—2418米,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年平均气温7.4—8.5℃,日照时数2311.2小时,无霜期140—170天,区域性气候差异明显,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水资源总量为8920万立方米,人均335立方米,亩均89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为2129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84%。彭阳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30亿吨,远景储量达140亿吨以上,石油含油面积59.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396万吨,石灰岩、砖瓦粘土、磺砂岩等地质储量可观,含锶型矿泉水日出水量2700立方米。 彭阳县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划固原县的彭阳、王洼2区共15个公社设置彭阳县,隶属固原市,现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人口26.6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约8.05万人,农业人口23.5万人,占总人口的88.2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县人民政府驻地在白阳镇。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2.7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人均纯收入4146元,同比增长82.2 %和16.6 %。 二、治理前困境 彭阳县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壤贫瘠,主要地貌类型有梁峁、残垣、川地和沟壑,属黄土高原区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为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129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84.2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波状倾斜。境内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公里至每平方公里3公里。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大小沟道472条,面积为502.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0 %。年均土壤侵蚀量在每平方公里6000吨以上,年流失土壤总量约1400万吨,其中以沟蚀为主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占流失总量的80%以上。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而且导致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每年雨季适逢粮食收割期,地表裸露,坡地土壤抗冲性减弱。脆弱的生态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土地荒漠化趋势加重、土地承载能力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而且导致了小气候的恶化,干旱、冰雹、大风、扬尘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制约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工作进展及治理概况 彭阳县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生产、生态、生活”三架马车齐头并进,人接班、事接茬,努力营造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生态建设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初步实现了“山变绿、地变平、水变清、人变富”。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区生态建设模范县”等荣誉,并于2003年被国家环保局列为第八批全国生态示范县,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798号建议重点推广彭阳县水土保持经验。 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彭阳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扬“三苦”精神,先后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茹河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项目、黄土高原淤地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等一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建成了一批质量高、综合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典型工程。目前,全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00条1360.8平方公里,建成骨干坝47座,中、小型淤地坝97座,小型水保工程22231座,森林覆盖率、水平梯田、治理程度分别由建县初的3 %、3万亩、11.1 %提高到28.7 %、59.5万亩和63.9 %,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2%,土壤侵蚀量减少46%。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