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讲话

刘宁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11-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水利部副部长 刘 宁 (2011年11月1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我国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广东,召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座谈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水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一项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水利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搞好农村水环境整治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也都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搞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势在必行。 今天,受陈雷部长的委托,我们在景色宜人的广东省增城市召开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座谈会议,总结交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非常必要,也十分及时。会议之所以安排在广东召开,这是因为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把它作为一项保障全省城乡防洪安全的重要工作来推动,并纳入了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工作力度大,建设成效显著,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上午,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增江、派潭河两条小流域治理现场,大家普遍反映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刚才,刘昆副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特别是介绍了广东省的生态修复情况,取得了良好成效;广东省和北京市介绍了各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情况,增城市等8个县(市)作了典型发言,讲的都很好,值得高度肯定。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总结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如何破解面源污染对饮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成为摆在各级水利部门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2003年,北京市以保障首都水源安全和绿色奥运为目标,率先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践,取得很好效果。2005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总结北京经验的基础上,水利部明确提出控制面源污染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并首批安排北京密云水库等全国十座水库(水源区)开展面源污染水土保持防治试点工作,其核心内容就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2006年,水利部又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从此拉开了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序幕。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各级水利部门精心组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全国已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00多条。凡是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地方,都较好地实现了小流域水质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治理区广大群众从中受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一是有效保护了水库水源。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美化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湖北省丹江口市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实行“村落面源污染控制、坡面径流控制、农田径流控制、传输途中控制、沟口汇集处理”五级防护,水体中总氮、总磷和COD含量分别较治理前减少20%、30%和15%,流域出口水质达到了Ⅱ类以上。 二是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往许多严重水土流失区走上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风尚不断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实施以生态清洁型流域为主要载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县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活力、最具品牌价值的大众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亿元,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前列。 三是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各地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投资环境,为当地经济结构由单一农业生产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和条件,许多地方走上了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比如,北京市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发展“一村一品”,“一沟一品”,“一山一品”,“一流域一品”,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沟。据初步测算,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2010年,全市农民累计直接增收9500万元,人均超过600元;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村庄,农民年人均增收达到20%以上。 四是提升了水土保持社会影响力。各级水利部门在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向人们提供了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同时,也客观上拓宽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服务领域,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京郊考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并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市财政用于水土保持的投入达3亿元。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路明致信北京市水务局时说到:“看到北京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做出的成绩,非常振奋。对比太湖、滇池防污治污,北京有很多成功做法值得全国学习。” 在推进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过程中,各地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是搞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组织保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关系千家万户,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至关重要。凡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都是政府重视、组织得力的地方。广东省建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各种问题,形成了合力。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与各郊区县签订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任务协议书,并将生态涵养区生态清洁小流域达标率和农村污水达标排放率列为区县党政领导干部届中考核的指标之一,保证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各项政策和资金的落实。浙江省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纳入生态省建设省市长目标责任书,市、县、乡(镇)政府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也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二,坚持改善民生,是搞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根本方向。天下要事,民生为先。各地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注重把解决群众生计和发展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工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切入点,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抓好面源污染控制、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护岸、护坡工程和河岸库滨带建设,既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培育和发展了特色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山西宁武、宁夏隆德等地通过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实实在在的为当地群众办了许多好事,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第三,坚持群众参与,是搞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前提。群众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受益主体,只有得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其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广东番禺为提高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规划的可实施性,组织村民全过程地参与小流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注重加强规划成果的宣传,使村民及时了解规划动态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规划问题,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积极性不高、被动参与的状况。北京市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合作社来组织调动群众参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使群众成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同时按照“农民急需、共同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进行“一事一议”,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出资出劳和管理问题,调动了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坚持因地制宜,是搞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很大,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科学施治。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践中,各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探索和总结出了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需求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一是在水源保护、点面源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以水质保护、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二是在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保护原生态和水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模式;三是在特色林果种植区,大力建设绿色产业小流域,以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四是在滑坡、崩岗、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小流域建设模式。 第五,坚持开拓创新,是搞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持续动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对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拓展和延伸,面临许多新课题、新内容,必须注意吸收和借鉴各有关方面最新科技成果。近年来,各地在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大胆创新实践,积极引进消化,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北京市水务局与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开展的三道防线划分及指标体系、小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山区土壤侵蚀模型、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库滨带生态防护技术等研究,以及浙江省水利厅与浙江大学等合作开展的《大型饮用水源水库富营养化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究等,都为当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推动了水土保持科学健康发展。 上述经验和做法是近年来各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我们进一步推进工作应该参考和遵循的重要原则,请大家学习借鉴。 二、充分认识搞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大意义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推动和实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就总体情况而言,目前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非常有限,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形势、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不少省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小流域,难以起到有效地示范引领作用;还有不少地方认识不到位,工作没有力度,进展缓慢。同时,从技术角度看,目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此,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产生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地体现在: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从各个微观单元入手采取措施。小流域既是最基本的自然单元,也是基本的经济单元、社会单元。如果每个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都恶化了,谈不上整个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为此,从源头上开展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就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第二,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保护水源、维护饮水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地区的饮用水源遭到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现在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中,超过一半是由于水质问题造成的。导致水源污染的原因,除工业“三废”排放超标的点源污染外,主要是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据有关调查资料,全国目前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没有达到应有标准,受其影响的人口超过9000多万人。而全国现有湖库型水源中绝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将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带入饮用水水源地,造成水库、湖泊淤积和面源污染。因此,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保护水源、改善水质已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有效保护和涵养水源,对水质起到有效地过滤和保护作用。 第三,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对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流域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小流域,作为人口快速聚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重点区域,改善其环境质量的呼声很高。近年来,水利部在受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以及接到的群众来信中,反映农村河(沟)道整治或水环境问题的建议、提案和来信占了相当比例。为此,因势利导地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已成为一些地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工程。同时,从各地情况看,农民参与生态清洁流域建设的热情很高。可以预见,只要合理引导,妥善组织,我国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必将转化为开展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的不竭动力。 第四,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土保持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拓展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水土保持系统自上而下十分注重与时俱进,注重改革创新,以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从单项治理措施发展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从单方面的治理开发发展到目前的防治并重,从单一的涉农水保发展到涉农水保和非农水保并重,从单纯的人工治理发展到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结合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进入新世纪,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水土保持事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也必须继续遵循这一理念,坚持这一经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新时期水土保持探索实践的重要成果,是更高层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代表了水利事业发展的方向,也应该成为各级水利部门发挥优势、大展宏图的新平台和新载体。 三、准确把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关键环节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新的水土保持法的要求,以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保护水源和改善水质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标准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统筹解决泥沙、治污、环境美化等问题,确保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是优美的,小流域流出的水是清洁的。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营造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与之配套的生态清洁型流域技术标准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国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800条,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和重要水源区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的生态清洁型流域,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流域水质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为此,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着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保护水源的关键是控制和管理好流域内各种污染物的流失对下游水体的影响。而目前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小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污染物流失量随着水土流失量的加大而加剧。为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源头减量、远程阻截、末端治理措施,进而减少流域内面源污染,有效保护水源和流域水生态环境。 二是着力抓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伴随农村城镇化及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村庄周边、河(沟)道内外污染日趋严重。小型分散点源污染是当前小流域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经济发展快、开发利用强度大的小流域,分散点源污染问题越突出。为此,各地要将建设和完善小流域分散点源污染处理处置作为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三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对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是有机整体。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迫切需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此,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规划布局科学、村容整洁、河水清澈、空气清新的新农村。 四是着力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不仅仅要防治水土流失、控制点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民生计、夯实“三农”基础、实现富裕文明。为此,各地要统筹协调好治理与开发、近期与远期、生态与经济等诸多关系,坚持民生优先,依托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大特色产业规模化开发力度,有效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四、切实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真正把这项德政工程抓实办好,惠泽更广大人民群众。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地要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领导机构的作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主动衔接和协调配合,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加强与农业、林业、国土、环保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协调联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方式,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水利部门要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主动汇报工作,赢得领导支持。要引导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上动真格,在落实任务、强化措施、加强监督上下大力。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想方设法加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投入。一是结合现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从已有工程投资渠道落实;二是统筹好本省中央切块补助地方的水土保持项目,将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用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三是从各地收取的水土流失补偿费中解决,采取“以工补农”、“以煤补农”、“挖黑补绿”等多种形式支持工程建设;四是制订优惠政策,引导和吸纳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销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五是广泛发动受益区群众投劳筹资,积极探索村民自建等成功模式,调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主动性。 第三,抓好典型示范。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个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创新,无论是治理技术、方法、模式,还是建设机制,仍需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为此,各地近期要继续以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和重要水源区作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重点区域,探索出适合当地水土保持发展的新路子,真正抓出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示范典型。同时,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与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完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理论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任务艰巨、涉及面广,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非常重要。各地要紧扣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防控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用生动的实例、鲜活的形式,宣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和明显成效,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扩大工程实施的社会影响,营造关心、重视、支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良好氛围。过去一些地方投入上不去,尽管有多种因素,但从根本上看,主要是认识和宣传不到位,不能引起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各地应向北京、广东、浙江等地方学习,首先提出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切实可行的方案,抓出几个成功的试点,争取得到政府和其他部门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同志们,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开启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水利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各级水利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