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新华网:山西右玉:一个毛乌素沙漠边缘县的生态文明实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1-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太原11月2日电(记者晏国政 刘怀丕)深秋的右玉县,天高云淡。车行驶在平坦的乡村公路上,随处可见成行成片的小叶杨、樟子松等树木。路边的灌木丛中,时而有野鸡出没。只有偶或一见的残存古堡和黄沙堆起的山丘,还保留着往昔荒凉的印记。 右玉县地处中国北方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煤炭大省山西的西北角,外接内蒙古大草原。因生态建设成绩卓著,该县近日获得山西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2010年还曾被授予“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 历史上,右玉县却长期被称为“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历年战争破坏等因素影响,右玉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为0.3%,沙化面积达22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4%。 “以前我们这里的山都是秃的,风沙一年四季刮个不停,出门睁不开眼,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白天风沙起时在屋里都要点上油灯。”提起过去的恶劣环境,61岁的右玉县杨千河乡农民刘满江直摇头。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就打出了植树造林的执政旗帜。“当时要不植树,人们就没法继续生存。”年近七旬的右玉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德功说。 右玉县气候干寒,降水稀少,风大沙多,财政贫弱,造林条件十分恶劣。为此,县委政府带领群众付出了艰辛努力。没钱买树苗,就从当地的乡土树种上剪下树枝;刚埋到土里时间不长就被风沙席卷,只能反复栽种。在一个名为黄沙洼的风口上,当地曾经奋战八年,才种活了几千亩树。 经过六十余年坚持,右玉县的树越栽越多。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53%,是中国平均水平的2.5倍,创造了山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奇迹。刘满江看着村子周边的树木说:“现在的风小多了,即便有风,也早已没什么沙子。” 即便森林量大增,右玉县近几年仍以每年8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植树造林,今年造林面积已达10万亩。 近年来,在中国,生态文明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成为中共执政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专家表示,右玉县几十年的实践是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基层的生动诠释,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目前,大规模植树造林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已成为右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该县先后获得“中国魅力小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称号,去年全县仅旅游收入就达近8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坚持造林的同时,右玉县提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对煤炭等传统工业提高准入门槛,并要求其按照绿色循环的标准进行改造和转型升级。 “大地变绿了,环境改善了,人也要富起来。但在右玉,不管怎样发展,生态都是永恒不变的前提和基础。”现任县委书记苏连根坚定地说。(完)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