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右玉县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1-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右玉县自古为我国北方要塞,三国时,由于连年混战,匈奴侵边,人口流失,右玉一带成了荒无人烟之地。秦初置善无县。雍正三年设立右玉县,归朔平府,府治设在右玉。民国时废县留府,归雁门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革命根据地。 右玉县地处晋北边陲,是山西的北大门,与内蒙古的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接壤。地处黄土高原的东北部,阴山山脉尾脉,属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海拔在1975米——1230米之间,境内有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为东西部占国土面积9.5%的土石山区,中间占10.5%平原区,其余80%为缓坡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温凉适宜,雨量集中;秋季降温迅速,气候凉爽。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无霜期短。全县辖4镇6乡1个旅游区,32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967km2,总人口1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万人,农业劳动力7.2万人。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7.2亿元,财政总收入3.94亿元。北距呼和浩特市140公里,东距大同市80公里,南距朔州市98公里,交通条件非常优越。 二、治理前困境 历史上“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右玉县杀虎口。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全县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解放前,由于乱砍滥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全县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受“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文革”时期“以粮为纲”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急剧扩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是昔日右玉的真实写照。右玉旧城三丈六尺高的城墙,曾一度被流沙淹没。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极度艰难,一度面临举县迁移的生存危机。解放初期,右玉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0.3%,水土流失面积1498.8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2%。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6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换领导不换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国债水土保持项目、黄河上中游沙棘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生态修复封育治理项目、首都水资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以及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等相关生态建设项目等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基本建立起了以“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种苗圃”相结合的生态网络屏障,将一个“不毛之地”建设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孕育 形成了可贵的“右玉精神”,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山西省水土保持红旗县、山西省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个富美和谐幸福的新右玉正在崛起。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