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资阳日报 :“三跑土”变“三保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3-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福田乡匠湾村坡耕地经过坡改梯后变得非常平整。

    3月30日,是简阳福周项目区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下简称福周项目)规定的“收官”之日。3月6日,资阳市水土保持处处长赵忠、资阳日报记者范秀萍等一行先后走访福周项目区内周家乡三合堰村、南冲堰村和福田乡匠湾村发现,福周项目已经全面完工,正待国、省发改和水利等部门验收。经过近半年的工程建设,项目区内的坡耕地摇身一变,有了新模样。
    现场:“三跑土”变成了“三保土”
    “原本上山种地路不好走、水不好找、土质还差,现在好多了。”3月6日,简阳周家乡三合堰村4组村民杨芬婷正在地里种生姜,在她面前的是一块块规整有序的梯田,有网格护坡,有蓄水池、排灌沟渠,还有约80公分宽的水泥耕作便民路。最重要的是,经过综合治理后,“土层更厚了,种啥都有收成。”在一旁休息的同组村民付修辉补充说。
    与三合堰村一样,周家乡兰家寺村、南冲堰村和福田乡匠湾村、董家埂乡天星堰村、三岔镇汪家村都有土地纳入福周项目区范围。项目于去年10月开始实施工程建设,已完成坡改梯6250亩,新建蓄水池82口、沉沙池163口、排灌沟渠18.72km、作业道路14.37km。
    “实施坡改梯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坡面的土壤不易被水冲走,更易于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忠说。根据不同坡地的实际情况,坡改梯又分石坎梯田、V型网格护坡梯田、土坎梯田。“坡面还可以种植黄花菜、血皮菜等多年生植物,加强水土保持的效果。”
    经过治理,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三保土”,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匠湾村有970余亩坡耕地得到改造,坡度从原来的10-15度降低到5度以下,土地更加平整。匠湾村村支书汪荣华告诉记者,春节后已有两个农业产业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一个打算种蔬菜、一个打算种苗木,只要价钱合适,我们会征求大家的意见,自愿选择租还是不租。”南冲堰村也有400亩坡耕地经过改造,已经准备出租给种植桃树的业主,按照每亩每年约700-800元的租金付给村民。
    “一事一议”调动村民共建项目
    福周项目并不是我市治理水土流失的第一个项目,早在2010年,我市就争取到首批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名额,雁江区丹山项目迅速启动实施,成效不错。福周项目看起来是丹山项目在简阳的“翻版”,但该项目在实施方式却大有不同,“项目组织和施工建设的体制机制有所创新。”赵忠说。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利长远的好事,但项目施工毕竟会影响当地村民一个季度的农耕,如何让村民易于接受并主动投工投劳?周家乡、福田乡乡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均异口同声地解释,除了向村民宣传治理水土流失的好处,福周项目在实施上采取了“一事一议”和公示制度。
    “去年村上说要改土,我们还是很支持,现在改得这么好,更高兴了。”付修辉说。据了解,福周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250万元,村民则以投工投劳为主。
    汪荣华介绍,通过“一事一议”召开村民大会,决定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成立以村民代表、小组组长等为成员的工程理事会,下设财务组、质量监督组、工程建设组,并组织采购工程建设所需材料、工具、农业生产资料等,还确定了技术支持单位。此外,项目建设地点、实施内容、资金流向、物资领用、出资出劳等情况都在受益村范围内公示。“村民掌握了知晓权和监督权,干起活来也顺畅。”周家乡政府副乡长刘承章说。
    从实施方式到项目内容,福周项目都让项目区内村民真正感受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这也引起了非项目区村民的“艳羡”——“原本不愿意坡改梯的村民,现在都争着要改了。”据了解,另一项兼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开发的简阳玉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已进入第三年攻坚期。
    吴晓君 资阳日报记者 范秀萍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