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县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取得的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8-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0年,通渭县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50个试点县之一,这为通渭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此,全县紧抓项目实施的大好时机,健全机制,靠实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治理,多渠道筹资。连续三年实施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52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6万亩,使梯田累计面积达到1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4%,配套建设田间道路186公里,营造水保林9413亩,人工种草9316亩。共投入资金5747.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0万元,省级配套600万元、群众自筹2147.23万元。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的实施,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发挥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梯田、造林、种草、淤地坝、谷坊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全县土壤侵蚀量由2359.5万吨下降到1828.2万吨。二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旋耕机、铺膜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的保有量已达45万台,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在流域内发展全膜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和草畜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路子。四是大幅度增加了粮食量。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14.49万亩扩大到2013年的88万亩,预计今年粮食产量达51.36万吨、农民纯收入达3402元。通渭由历史上的“缺粮大县”跃升为“全国粮食生产进单位”。五是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集中连片、大规模、高质量的梯田,使全县农业生产由个体生产逐渐向集约化经营生产成为了可能。今年,甘肃凯悦农业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2012年坡耕地试点工程涧滩项目区通过土地流转实施高效农业综合示范项目,共流转土地2000亩,规划建设针叶树种育苗1000亩、中药材种植600亩、栽植桑椹400亩,总投资2400万元;西堡村马铃薯产业专业合作社与西堡村签订了优质马铃薯一级种生产订单协议,在项目区种植全膜马铃署2000亩。六是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转变了群众观念。通过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组成了衔接紧密、相互协调、经济实用、景观优美的有机整体,彻底改善了农村面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采用送技术下乡、田头指导等方式,培育了一大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有力地辐射、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干群关系更为和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渭县水土保持局 杨亚玲供稿,省水土保持局组宣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