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建设搭平台 流转土地增效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8-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平凉市崆峒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围绕实现“梯田化区”和“规模开发”两大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整流域、规模化推进梯田建设。同时以梯田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模式,推行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柳湖乡永红村共有4个社,人口347户1566人,全村耕地总面积6058亩,人均耕地4.3亩。2011年以来,该村连续两年累计完成梯田建设5000亩,新修500立方涝池1座,修建6米宽主干道6条9公里,4米宽生产路12条12公里,栽植3米高的行道侧柏3600株。2012年以来,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经乡、村、社和农户多方商议,流转土地2600亩,占全村总耕地的42.9%;流转土地的农户267户,占总农户的76.9%。
一是转变观念,兴修梯田,夯实土地流转经营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人员大量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兴起,仅靠传统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区、乡两级政府顺时应势,立足实际,转变发展观念,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实行土地流转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面对农业基础条件差,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比重较大、土地流转难度大的情况,水保局统筹规划,借助全省500万亩梯田实施的机遇,将基本口粮田梯田建设项目向永红村倾斜,规划2年内实施坡耕地和老式梯田改造5000亩,使永红村梯田化率达到82.5%,同时拓宽、新修道路20公里,为实现土地整村流转奠定了基础。
二是示范引导,龙头带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
在拓宽道路、整修梯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同时,村两委通过组织村社干部外出观摩学习,开展政策宣传引导,采取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算账对比,效益分析,逐步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土地流转经营的新理念,按照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承包给甘肃绿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全村267户农户流转土地4200亩,土地流转金为每亩150元,(承包期限自2012年1月至2029年12月共计18年)。2012年,在流转土地上,绿谷公司栽植苹果树1000亩,种植板蓝根1200亩,套种黄芩800亩。另外,开辟80亩高效农业田间套种试验,在果园内套种辣椒和西瓜,亩均效益达到3000元,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在开展土地流转经营的过程中,区、乡两级政府主动加强组织引导,主动搞好各项服务,将原来生产力低下的坡耕地改造成生产力有保障的水平梯田,新修主干道路和田间生产道路,为土地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力的推进了全村土地流转工作。
三是拓宽渠道,培育支柱,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土地整体流转,村党支部、村委会敏锐把握土地流转后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格局和新机遇,积极顺应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的趋势,确定着重培育蔬菜产业、规模养殖、劳务输出等新型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通过土地整村流转,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土地流转金年度兑付,农户来自土地流转的收入得到了保证。二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以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部分有一定技能的人员,自发组织输出到市、省外城市进行务工;部分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被绿谷公司返聘务工,使劳动力由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者向产业工人转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整村流转从根本上解决了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实现了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可辐射带动全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集中,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四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土地集中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减少了土地纠纷、林木纠纷、水事纠纷的发生,大量劳动力外出,使邻里纠纷和家庭纠纷明显减少,土地流转金按照人均耕地进行分配的方式,避免了农村赡养纠纷的发生。同时村级组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中去,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致富、就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且大大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平凉市崆峒区水土保持局 梁智峰 寇晓玲供稿,省水土保持局组宣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