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兴国县水保樟江项目区彰显三大新亮点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9-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水保樟江项目区是兴国县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的项目区,该项目区涉及樟木、江背、东村、杰村、社富等5个乡镇的8条小流域,五年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9.3km2。经过五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取得了阶段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彰显出三大新亮点:亮点之一小型水保工程利民生。五年来在樟江项目区的5个乡镇36个村共新建各类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包括蓄水池、塘坝、拦沙坝(坎)、谷坊等791处,开挖竹节水平沟1420km,据测算,项目区内可年拦蓄径流2544.6万m3,减少土壤流失量71.39万吨,保水效率提高了8.5%,保土效率达71.1%,增加蓄水能力33.72万立方米,保护农田2230亩,保护民房28处,新增人畜饮水量7000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050亩,受益人口达7.26万。亮点之二社会力量办水保促民富。通过采取鼓励措施,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租赁山地林权入股,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公司+农户”等形式,着力打造“发展生态与产业兼容的经济型”小流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对适宜、适经济果木林的山地适度开发治理,按水保技术要求,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在整地、苗木、肥料、小型水保工程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有效激发了项目区内开发大户300户及20多位外商投资者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助推了小流域综合开发,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据统计,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在樟江项目区投资近2000万元,建立了以油茶、脐橙、茶叶、桂花等为主要产业的水保治理开发示范基地1万亩。项目区内的水保产业初步形成并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兴支柱产业。亮点之三科技示范增民智。为强化科技支撑水保发展的作用,不断创新治理新技术、新方法,试验推广新品种,提升科技兴水保的水平。2009年,在含田小流域创办了一个以集“生态建设、农业开发、工程措施综合配置、国策警示教育、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水保生态示范园,该示范园建设规模为125hm2,并设有水保林示范区,经果林建设区、生态修复区、对比试验区、小型水保工程示范区、水保科普宣传长廊,目前,园区内种植的杨梅按照等高反坡梯田内修蓄水沟整地,梯面及坡面种草绿化固土,大穴、大肥、大苗的技术要求定植,现长势良好。油茶林采取面宽0.5米、底宽0.3米、深0.4米的规格,间隔为2.5—3米的等高水平沟整地,种植点施基肥回填熟土种植油茶,回填长度为每节水平沟长度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不回填(用于拦蓄径流泥沙),待油茶长至丰产期后逐年清山,减轻对山地小气候的破坏。采取水平沟整地的油茶比其他整地技术种植的油茶成活率更高,长势更好,预计可提前一年进入丰产期。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为小流域治理开发起到了辐射作用。
兴国水保局 谢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