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水土保持为土族之乡圆绿色和发展梦想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9-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县辖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总土地面积为3423.9平方公里,属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县内水土流失面积达24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2.1%。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600—7710吨,年输入湟水河泥沙1235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肥力下降,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尤其在浅山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众多支毛沟中植被稀少,大小沟道直对村镇、农田,一遇暴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洪峰,造成小洪水大灾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政府部门的防洪压力。同时在部分地区,滑坡、坍塌等重力侵蚀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影响到黄河流域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牢固树立“民生水保、生态水保、科技水保”的理念,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作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及各民族团结、稳定,探索群众脱贫致富途径、改善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坝系工程、雨水集流、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水保预防监督规范化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土保持支撑和保障。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0 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51.42%,建成各类淤地坝109座。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典型治理区西山流域通过“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防护及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山顶戴帽子、山腰围带子、沟底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模式及治理格局,水土保持美了山川富了百姓。改变了西山流域昔日地表松散,山高坡陡,涧沟众多,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群众利用小流域冷凉气候特点和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条件,走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已基本形成了以马铃薯、油菜、蚕豆、沙棘、食用菌为重点的特色作物种植业,为全县乃至整个东部农业区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止2012年底,西山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4.79万亩,粮油综合产量达1562.5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农民人均收入达4671元,较5年前,增收2.93倍。近年来通过互助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助推了西山流域2.5万亩坡耕地按照“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治理,已形成“梯田+科技+地膜+农作物+水利灌溉”浅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原本亩产收益仅208.46元的“三跑田”,通过梯田改造和水利配套工程实施,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亩均增收146.37元,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圆了土族人的绿色梦想,圆了土族人的富裕梦想,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