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日报:“江南沙漠”泛绿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4-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走进春天里的兴国,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乡织锦秀,处处泛绿波,尽显生态魅力与活力。
多年来,兴国县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保水土,真抓实干抓绿化,实现从“江南沙漠”到“江南绿洲”的嬗变,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2%,高出全省十个百分点。去年,兴国县被水利部命名为江南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沙漠”嬗变“绿洲”
近日,记者在兴国县龙口镇塘背河小流域看到,碗口粗的马尾松将各个山头覆盖得严严实实,远近的山岭层层叠叠绿如染。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沟壑纵横的不毛之地。
兴国,曾几何时也是草木葱郁,生态环境秀美。然而,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尤其在特殊年代响应国家号召过度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家中无米”,是它的真实写照。世界著名水土保持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佩雷拉•查理斯爵士曾称,这里是“中国江南沙漠”。
数据表明,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9%,占山地面积的84%,山地植被覆盖只有28.8%。
谈起当年,全国劳模、兴国县水保局退休干部邓经镗形象地说:“曾经,这儿是靠山山崩、靠水水淹、靠树树倒……”
面对被人们称为“江南沙漠”日趋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的兴国县委、县政府发出“打造一个山川秀美兴国”的号召,掀起治理水土流失的接力战。
从“沙漠”到“绿洲”的跨越,兴国县再现苏区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30余年的岁月中,传续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的实干作风,实施人工植树和飞机播种,通过劳力苦干和科学巧干,保持水土,恢复植被,实现了“绿色崛起”,生态环境越发秀美。
如今,兴国县有林地面积 327.19 万亩,山地植被覆盖率达到82%,原来寸草难长的“瘌痢山”重新披上了绿装。过去许多的溜沙岗,如今已被苔藓、地衣、蕨类等植物所覆盖,多年不见的鸟兽又在山上安了窝,野鸡、野兔随处可见,野猪也时常出现。
去年,兴国县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
青山流金淌银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然而,兴国县当政者并没有就此满足,思索着如何让青山流金趟银,变成群众致富的“花果山”?
为鼓励企业和农民发展农业产业,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兴国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兴国县大力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兴国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兴国县按照“集中连片、大户经营”的原则,由县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扶持壮大油茶、茶叶、苗木花卉三大主导产业,对土地流转、种苗购买、基础设施等进行补贴。近年来,许多种植大户纷纷落户兴国,赣州裕丰公司在龙口睦埠投资建设万亩珍贵苗木基地,第一期种植樟树、罗汉松、桂花、圆齿野鸦椿、红豆杉、紫薇、竹柏等珍贵树种10.2万余株共3000余亩;汇丰公司在焦坑林场投资建设万亩珍贵苗木基地,种植桂花小苗44万株共1500余亩;茶园乡龙山林场赣金源公司投资建设珍贵苗木基地2000亩,已种植台湾甜笋、桂花、香樟、红叶石楠等树种2万余株。同时,该县还新栽植高产油茶林25000余亩。
不仅如此,该县还利用缓坡山地栽种脐橙8万多亩,栽种杨梅、布朗李、蜜梨等果业4万多亩,改造和新植油茶林6万亩,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造林 3.2 万亩。
果业和苗木产业蓬勃发展,土地产出效益大大提高,许多农民从此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永丰乡船溪村村民王训良,承包了20多亩山地种植蜜梨,全年产量近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0多万元。
城乡绿色魅力
行走在兴国县城潋江河畔,处处是香樟、垂柳、草地,错落有致的绿化带成为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兴国县扎实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把城区绿化、乡村绿化、通道绿化和绿道建设等作为重点项目来抓,让群众开窗能见绿、出门可赏绿。近期,该县组织全县各单位、部门在高兴、鼎龙、埠头、龙口等乡镇公路沿线参观可视山场,开展二十年包干责任区认种认养活动,管护、造林及补植3020亩。
该县还高标准改造提升了平川大道、潋江大道、兴国大道等城区主干道,新增、改造城区绿化面积4万余平方米,解决了树种单一、色彩单调、花卉偏少等问题。在全县60多个中小学开展校园绿化工作,种植香樟、榕树、桂花、红叶石楠、杜英等大苗3000余株;对兴江、鼎龙、高兴高速连接线进行了绿化提升,实施了8个乡镇、80个村庄乡村绿化建设,投入资金9800万元,栽植各类苗木136.3万株,完成造林绿化5.27万亩。
不仅如此,该县还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强化污染减排和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产业,确保山能长青、水能长绿,人们永享秀美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