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人民长江报:“江南沙漠”披绿助推生态立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4-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严重的水土流失,曾让兴国县被中外专家称为“江南沙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国县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以小流域为单元,划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统筹规划山、水、田、林、路,探索出一套综合治理的“五大模式”,在我国南方进行了广泛推广和运用。
    近年来,兴国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新理念、与时俱进,创造了等高水平沟整地、竹节沟加密放浅技术等多项新时期新阶段水土保持特色的防治新措施,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大力发展集“拦沙、蓄水、抗旱、减灾”等功能于一体的民生水保小型工程,让项目区的百姓在小流域治理中得更多的实惠。
    2013年,江西省将“南看兴国、北看修水”确定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使打造新时期兴国水土保持工作有了坚强后盾。面对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兴国县不断总结,进行积极的探索。
    创办“水土保持国策警示教育基地” 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览室”。以“水保林示范带、经果林样板区、水保综合措施配置治理试验区、水土流失径流监测点和水保国策警示教育图片宣传长廊”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创办了占地4000亩的“兴国水土保持国策教育警示基地”,创设了“兴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览室”。让群众了解治理过程的艰辛。
    打造生态观光体验型小流域。以塘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抓手,打造塘背小流域“两园一带”升级版的生态观光体验型小流域,将水保生态观光园、水保生态体验园和观赏水保林示范带统筹综合建设,并将之列入县第一个水土保持生态旅游休闲景点。通过在流失山地发展水保经济果木林,带动周边农户在山地开产业,在增收的同时,加速山地植被恢复。
    打造含田小流域实践教育基地。在含田水保生态示范园大力营造生态水保林、创建景观水保林、提升经果林、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坡面径流监测小区等,将该示范园打造成为“水保生态、水保产业、水保文化、水保科普”的实践教育基地,成为了农民技术培训和水保法律与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点。
    建设三角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按照“治山、治水、治污,种树、种果、种草,绿化、美化、亮化”的基本路径,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山、水、田、林、路、草、能、居、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将流域内建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清洁型生态系统,让流域呈现“生态、清洁、环保、节能、富裕、休闲”之特色。
    一年来,兴国县水土保持工作继续弘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善于总结、不断进取”的团队精神,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鼎城项目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了心田、三角、城岗三条小流域建设工程,直接造福群众2.5万余人,实现了山林更绿、村庄更美、百姓更富、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综合效益发挥得更好的目标。
    发展水保生态,为大地添绿。突出生态效益,在流失山地大力营造水保林,换来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鼎龙乡古顺村焦边,由于山高路陡,有一片“癞痢山”无人管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综合配套,通过开挖竹节水平沟,在稀疏的松树间种植枫香、木荷等阔叶树种,让1000多亩山林更绿了。
    发展水保产业,为百姓添富。重视经济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水保,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水保,培植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使一方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方太乡宝石村600亩高产油茶、500亩优质茶叶的开发示范基地,带动当地群众掀起了规模开发经济果木林投入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热潮。2013年,在水保项目区种植以茶叶、油茶为主导品种的经济果木林163公顷,培植开发大户30户,助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5285元,农业总产值达到40.7亿元。
    发展水保民生,为生产添翼。关注社会效益,大力推进水保民生工程建设,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实用效果和民众认可度。2013年实施的崇贤乡三角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万屋拦沙坝工程,兼具拦沙、蓄水、灌溉和桥梁的综合功能,建成后,可惠及周边3个村小组300多人。一年来,在水保项目区新建蓄水池32口,沉沙池43口,塘坝12座,谷坊24座,拦沙坝36座,沟渠605.5公里,动土石方111.6万立方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兴国县水保局 谢运源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