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江西兴国:从沙漠到绿洲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4-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山上无树,天上无鸟,河里无水,田里无肥,口袋无钱”
    “现在这个地方,就是1981年国家在南方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的第一条试点小流域——塘背小流域。”随着兴国县水土保持局局长谢运源手指的方向,来自长江流域八省市的近百名参加2014年人民长江报水利宣传培训班的学员,被眼前一片草木葱郁,山青水秀的美景吸引住了。
    “三十年前,当地老百姓用‘山上无树,天上无鸟,河里无水,田里无肥,口袋无钱’来形容这里”,讲到这,老谢皱了皱眉,这位在基层水保路线上奋斗了多年的水保人,似乎又回到了三十年前。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过度开荒,导致兴国县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那时的山上只生长一些稀疏的马尾松,10年树龄的树木高度还不足一米。由于植被稀少,土地裸露,当时多数地方夏季极端气温超过40摄氏度,地表温度高达75.6摄氏度,这也导致当地水源不足,土地贫瘠,粮食减产,相当多的当地农民吃不上饭。
   “以前光秃秃,现在郁葱葱,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丰”
    “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1981年,塘背小流域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综合整治试点小流域”,采取生态防护型模式,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理,谢运源继续介绍着,学员纷纷围拢到老谢身旁,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谢局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花木、果树,还有鱼池,是怎么来的?”“谢局长,请问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治理水土流失的?”……
    面对学员们的提问,长期从事水保工作的老谢早已了然于胸,并逐一回答了问题。
    自1983年列入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开展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兴国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实践总结出了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并在南方得到了推广和运用。
    据介绍,其主要措施是严禁人畜上山砍树割草损坏水保设施,对崩岗及侵蚀沟,采取修谷坊拦蓄泥沙的方法控制流失,并根据坡面流失情况种马尾松、栽种阔叶树,同时,发动群众在流域内开渠修路、建沼气池,还在土质较好的地区种植经济作物。
    通过治理,昔日的“江南沙漠”已然变成了“江南绿洲”。截至2011年,林草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10%上升到85%。
    “以前光秃秃,现在郁葱葱,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丰”说到这里,谢运源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春来赏花,夏来垂钓、秋来摘果、冬来杀猪”
    “2013年,兴国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省水利厅也把‘南看兴国,北看修水’确定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讲到这里,老谢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塘背小流域研究治理成果,提升小流域生态建设综合功效,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兴国县水保局还对塘背金桥水土保持生态园进行了升级版建设改造。按照“水保生态、水保产业、水保文化”为一体的总体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形成“猪、沼、果、鱼”的立体循环养殖,从而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示范效应,使之成为人们水保生态观光旅游的目的地,体验水保生态文化的体验区和开展水保科普教育的教学园。
    此外,全力建设生态清洁型精品小流域,从山项到河流,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在流域内建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清洁型生态系统。
    “到时候,请大家一定再来兴国,春来赏花,夏来垂钓、秋来摘果、冬来杀猪!”谢运源大声说到。 
    长江委郑庄  兴国县水土保持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