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甘肃省镇原县2013年度吕家河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谱写新篇章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6-0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镇原县抢抓被列入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的大好机遇,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施工,严要求管理,逐步形成了“全面规划、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产业配套、综合治理”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截止目前,项目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2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833.33公顷,营造水保林398.81公顷,配套修建生产道路32公里,排水渠30公里,投入机械150台,人力约3500人,建成方山乡枣沟、吕咀,三岔镇张渠湾三个规模治理示范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五抓”:
    一抓领导,层层靠实责任。县乡抽调科级干部牵头,水保技术人员参与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促进度、抓落实,涉及的村组也相应地成立了项目协调小组和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严格落实三个责任制,即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县、乡、村干部吃在村,住在户,工作在现场,全程跟踪监督项目实施,要求每块梯田必须培筑蓄水埂,内外坡铲平削立,田面治理水平,保证质量达标,否则不予验收。
    二抓宣传,营造舆论氛围。项目实施前,县上组织技术人员联合相关乡镇干部深入项目涉及的村组、农户,先后召开村民代表会和村组会议10多场(次),把项目相关情况和政策宣传到位,在项目区道路沿线刷写标语10条,印发宣传资料160多份,制作宣传门1座,宣传牌2面,并在项目实施前公示,从规划措施、治理任务、投资情况、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目标、效益等都向群众公开,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营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支持及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三抓参与,提高项目精准度。针对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农业基础条件差等实际情况,在项目规划中,县、乡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座谈,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区内的荒山、荒坡、荒沟和坡耕地,分区域、分层次进行规划设计,做到宜修则修、宜封则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沟道和塬面适当布设小型水保拦蓄工程,同时在治理中打破村、组、户土地界限,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田、林、路配套的模式进行规划。
    四抓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五制”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县上组织技术人员、项目经理、乡村干部共20多人先后赴环县洪德乡和平凉市崆峒区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投资投劳。在项目区内结合“一事一议”制度,积极筹资投劳。尤其在梯田建设上,实行施工队平整土地,受益农户修筑地埂的治理模式,把有限的国家资金和无限的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带动群众主动参与项目治理与监管的热情,同时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
    五抓综合开发,提高建设效益。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群众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护的全程参与度,让农民了解工程,深入工程,并从工程建设中受益。项目区通过新修梯田和营造水保林,配套修建生产道路等措施,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县上还在新修梯田上倾斜和加大“秋覆膜”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在项目区大力扶植养殖业,不仅为项目建设效益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项目区的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出路,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项目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镇原县水土保持管理局 供稿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科技信息处 编辑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