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麦积区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张坪梁项目区建设实现开门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6-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麦积区张坪梁项目于2013年10月启动实施以来,全区上下同心协力,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于2014年4月底保质保量按期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麦积区张坪梁项目区位于麦积区新阳镇南山,总面积9.7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38平方公里,涉及新阳镇张坪、郭寨、石家坡3个行政村,756户3400人。治理前该区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差。
该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按照“梯田建设夯基础、林果基地兴产业、小水工程增效益、综合治理促发展”的建设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该项目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88平方公里。一是对区域内宜修梯田坡耕地进行了坡改梯,新增梯田8332.95亩;二是对项目区荒山荒坡荒沟进行了全面绿化,营造以侧柏,刺槐为主的水保林654亩;三是发展以美国薄皮核桃为主的经果林1330.65亩;四是彻底改善了该区域交通生产条件,新修主干道15.3公里,农机路22.4公里,对主干道全面铺沙和绿化,栽植行道树5100株,开挖排水边沟15300米;五是由于该区域地处渭南干旱山区,为解决果园灌溉用水新建集雨蓄水工程一处,建集雨场5010平方米,蓄水池一座812立方米,可发展灌溉面积2000亩。完成工程总投资1250万元。
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已形成 “梯田+节灌+林果+路网”的发展模式。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保土蓄水能力大大提高,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45%以上,土地利用率由过去的52.3%提高到现在的81.6%。年增经济效益预计将达到634.85万元,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区域内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综合提高。其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成立了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程施工、组织、协调。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区政府和建设单位及乡镇签订了项目建设责任书。建立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项目、一般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规划,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采取召开项目区群众动员大会、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手段宣传项目建设的好处,争取全社会对项目建设的支持。
三是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尊重乡镇村和群众意见,合理布局工程质量措施;从高、从严、从优施工建设,做到规划和实地相对位,确保工程建设标准数量,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四是推行“九制”,规范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推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公示制、群众投劳承诺制、资金报账制、建前建后产权确认制和工程管护责任制。在运行管理上,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落实责任,由受益的村民小组或土地承包人具体负责工程的日常运行维护与管理。项目档案资料派专人管理,做到了专柜存储,分类管理。
五是优化服务,严把质量。在工程建设上,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施工一线进行技术服务,全程开展工程勘测设计,大力推行机修梯田优化技术,合理布设道路,按照项目建设标准,严把工程质量。
六是强化检查,加快进度。区上成立了项目督查组,定期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督促工程进度;水保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经常深入施工一线,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实行周、月制度上报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反映信息。
七是注重科技,提高效益。加大项目建设高科技含量,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和建后效益,突出蓄水保土效益向治理与开发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转变,促进了“水、土、钱、粮”综合效益的整体发挥。
八是强化管护,巩固成果。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把林木管护、梯田、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保护等多项措施落实到乡、到村、到组及承包户,有效地巩固了治理成果。
九是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做到专人、专户、专账管理,严格执行“先报后审再批用”的原则,规范了资金审批制度。坚持按施工进度报账付款,坚持项目审计制度,保证专款专用。
天水市麦积区水保局供稿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科技信息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