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青海省黄河源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显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9-3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省的黄河源头区,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是由于独特的高寒、干旱的地理气候条件,也使其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青海省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工作,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改善源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因地制宜的实行封育保护,积极开展了生态修复试点,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自2001年以来,青海省黄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实施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保护工程、水利部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和黄河水土保持工程生态修复项目的契机,紧密结合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生态移民、退牧育草、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草原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在黄河源头地区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截止目前,共完成生态修复面积7969km2,其中天然林草地封禁7789.6 km2,网围栏封禁64.22km2,退耕还林草地封禁57.71km2,疏林地补植造林50.78 km2,种草6.83km2。生态修复区内建设谷坊70座,建管护房22间,设宣传牌和封禁标志牌158个,舍饲圈养示范户1212户,太阳能灶1577个,沼气池1530个。通过连续几年的试点示范建设,修复区内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林草面积增加了5%-8%,植被覆盖率提高5%-20%,林草质量得到了改善,林草生长量提高了20%-30%,植被恢复向良好方向发展,水土流失程度显著下降,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项目区生态进入良性循环;同时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4%-22%,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生态修复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办公室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