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兴国县“四轮驱动”助推水保生态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10-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以来,江西省兴国县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水保项目,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能、居、村综合治理的路径,把握规划优先,精准设计、科学施工、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采取“四轮驱动”协同发力,助推水保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迈出了新步伐。
巩固与创新驱动,创建科技兴水保示范基地。针对兴国县连续进行了30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河面貌得到有效改观这一现状,坚持以大规格竹节水平沟整地+林草这种南方花岗强度流失区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措施外,还创新治理新技术新方法,在强化封禁管护、预防监督的同时,寻找新方法,实现巩固与创新的结合。一是实现由分散开发向规模开发的转变。过去受资金、施工方法、立地条件等的制约,果业开发提倡一户一亩果,现在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农户入股、政府补贴等措施,科技人员认真选址、设计,进行相对集中连片的保护性开发治理,力争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对油茶林开发改变过去机械梯田整地破坏性大和坡面挖穴种植效果差的情况,我们采用在疏林地不清山,开挖小规格竹节水平沟整地,沟头定植,随油茶林生长情况逐年清山。三是对水保林新品种试种创新。过去为改变林相种植水保林时选马尾松、湿地松、枫香、木荷等传统品种,现在在顺应项目区群众的需要,种植油茶林、茶叶发挥其改变林相、涵养水源、增加经济收入的功效。在塘背小流域引进种植新品种大果红花油茶100亩和美国竹柳TY—1号15亩进行示范试验。四是加强生态示范园建设,为水土流失治理起示范推广作用。在含田小流域建设一个124.2hm2的水保生态示范园、设水保林示范区、经果林建设区、生态修复区、对比试验区等功能小区,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和科普、试验、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此创办兴国水土保持警示教育示范基地。
治理与开发驱动,打造经济产业开发型小流域。兴国县委、县政府针对本县人多地少、水土资源有限、水土流失严重这一状况,调整思路,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小流域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经济手段驱动调动群众投入治理的积极性。通过大量在流失山地开发种植脐橙、梨、油茶等经果林的成功例子,激发当地群众治山的热情。政府在资金、技术上提供帮扶,较好地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小流域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结合在一起,对培育农村支柱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取了较大的作用。在塘背小流域实行梯田内挖坎下沟,梯埂边坡种草,完善坡面排灌水系,对126亩老果园提升改造,实现当年增产增收。含田小流域提升改造300多亩杨梅和油茶林重新焕发生机,长势良好。
改善环境与小工程驱动,打造民生建设型小流域。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民生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推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有序有效实施投资较小见效快的小型水保工程,凸显拦沙固土与蓄水抗旱的水保功效,大力兴建蓄水池、沉沙池、塘坝、谷坊、拦沙坎、小水陂和坡面水系排洪沟渠、户用沼气池等小型水保民生工程,使广大群众直接受益。塘背和含田二条小流域共建设塘坝、拦沙坝、沉沙池等小型水保民生工程30多座(处)。都田村下都田拦沙坝发挥了既拦沙护堤,又提水自流灌溉农田的作用,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3亩,老桥山塘既蓄水抗旱又养鱼增加农户收入。小型水保民生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深受项目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水保文化与建美丽乡村驱动,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突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把建设水土保持文化与建设秀美乡村紧密结合。在塘背小流域的乌丝岭创办水保生态观光园,借助塘背小流域深厚的水保文化底蕴,打造成展示兴国水保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奋斗历程的窗口,在塘背小流域的老桥建设了水保生态体验园,按照“水保生态、水保产业、水保文化 、水保科普”四位一体的要求,打造“一园五区”(生态文化观赏区、生态休闲垂钓区、生态成果展示区、生态立体养殖区、生态自然修复区)以展现小流域治理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功效,彰显水保文化特征。在含田小流域建设水保生态示范园,比较集中地展示了我县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工程和生物措施,是集科研、技术培训、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科普示范和水土保持国策警示教育基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兴建沼气池,实行“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把水土保持与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打造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秀美乡村。
兴国县水保局 谢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