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青海省互助县西山小流域老典型新气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10-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互助县西山小流域是青海省70年代水土保持治理的典型,总面积65.26km2,水土流失面积56.96 km2,治理前水土流失严重,年均土壤侵蚀量39.16万t,沟壑密度达7.1km/km2,平均比降6.65%,植被稀少,大小沟道直对村镇、农田,流域80%径流泥沙来源于占流域面积70%的坡面及支毛沟,一遇暴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洪峰,造成小洪水大灾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政府部门的防洪压力。同时在部分地区,滑坡、坍塌等重力侵蚀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土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影响到黄河流域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西山小流域治理经过2个治理历程,第一历程(70年代-80年代)主要开展了以坡改梯、造林为主的面上治理工程,是青海省70年代的水土保持治理典型;第二历程(90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坡面(坡改梯、造林、种草)治理+沟道治理(淤地坝)+点线治理(水窖+田间道路)+坡改梯试点综合治理措施+灌区配套措施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截止目前,西山小流域共治理面积48.30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水平梯田2475公顷,整修田间道路35.7公里,营造水保林1584公顷,经济林192公顷,人工种草579公顷,集雨利用工程水窖8395眼,建成骨干坝9座,中小型淤地坝24座。通过“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防护及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山顶戴帽子、山腰围带子、沟底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模式及治理格局,水土保持美了山川富了百姓。改变了西山流域昔日地表松散,山高坡陡,涧沟众多,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总计保水量436.62万m3,保土量584.45万t;特别西山流域坝系规模的形成,有效实现了拦泥减沙,其中9座骨干坝已淤积泥沙26.8万m3,拦泥库容利用率达13.74%,剩余拦泥库容为168.2万m3,中小型淤地坝经过多年淤积, 剩余拦泥库容73.53万m3,目前坝系拦泥总库容为215.45万m3,尚有28年使用期,增加了蓄洪抗洪的安全度.且流域以(坡改梯+坝系工程为)主线,辅之以坡面造林、种草措施,到目前为止,防止了沟头延伸、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侵蚀模数由原来的6000t/km2.a下降到目前的3200km2.a,年可节省270万元下游河道清淤费用,并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及交通难问题,并通过水面养殖,增加经济创收,坝系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近年来互助县第一、二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西山小流域内的实施,助推了西山小流域2.5万亩坡耕地按照“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治理,已形成“梯田+科技+地膜+农作物”浅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原本亩产收益仅208.46元的“三跑田”,通过标准化的梯田改造,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亩产增收146.37元,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办公室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