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人水和谐绿山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12-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来到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砚瓦川项目区西峰贺塬造林点,绿色扑面而来,极目远眺,一行行油松侧柏绿意浓浓,一排排水平阶整齐划一,一面面山坡披上绿装,从沟底到山梁,绿色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一切都那么和谐地融合在大自然中。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的砚瓦川项目区,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由砚瓦川、崆峒沟、庆丰沟、白土沟四个小流域组成,总面积236.68平方公里,涉及西峰区、宁县的6个乡镇39个行政村。这里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黄土层最深、最完整的董志塬地带。当地深厚的黄土,使这里具有了“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一个塬边”的美誉,但美誉并没有改变这里自然条件差,水土保持治理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居住在这里的农民都知道,每逢下雨,这里的田都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塬区形成的雨洪径流沿沟头大量下泄,造成沟岸扩张,沟床下切,沟头向塬心延伸前进的恶性循环。
    2007年,砚瓦川项目区建设启动后,建设单位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结合实际情况,在遵循“塬面径流调控、坡面林草治理、沟道水沙集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基础上,考虑项目区上中下游在交通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注重雨水径流高效利用和林草措施的优化配置,提出了上游雨水径流资源综合利用保塬固沟区,中游庭院径流集蓄利用塬坡兼治区,下游河川径流综合利用沟坡封禁治理区的分区防治思路。一是在塬面修梯田的基础上,建造涝池、水窖,塬边、沟头、腰岘布设沟头防护工程等,拦截来自塬面的径流,实现保塬目标;二是坡面改造坡耕地为水平梯田,种植经果林。陡坡退耕种草,发展舍饲养畜。现状幼林实施生态修复,疏林地进行人工补植,荒草地修建水平阶、鱼鳞坑营造水保林,提高沟坡地林草植被覆盖率,减轻坡面面蚀、细沟及浅沟侵蚀,实现护坡目标。三是在支毛沟修建淤地坝拦泥固沟,抬高侵蚀基点,稳定沟坡,防止滑塌和沟床下切,制止沟岸扩张,全面拦蓄径流泥沙,淤地造田,涵养水源,实现固沟目标。同时,项目始终把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作为项目建设的根本目标,丰富小流域治理的内涵,拓宽水土保持的外延,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践行了民生水保,彰显了生态文明。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和纽带,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
    西峰区的吴庄、老山及宁县的张塬畔、森王等村是当地典型的沟头村,这些村几面临沟,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实施后,项目办按照梯田建设实施方案,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严把总体规划、地块设计、放线施工、质量监督、检查验收五个关口,坚持人机结合的施工方式,真正实现了新修的梯田块大、地平、埂直,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目的。西峰区的吴家川,地处山区,靠人畜种植的坡耕地经常被雨水冲刷得沟沟坎坎。通过项目建设,做到了田、林、路相配套,修通了道路,建了生产桥,形成了黄花菜固埂的水平梯田,修筑坚固的沟头防护,有林草护坡的沟坡,有效的防止了沟道下切和沟岸扩张,不但减轻了暴洪对下游的侵害,也极大的改变了该村的农业基础环境。吴家川生产桥竣工之日,村民自发宰羊慰问建设者,村支书贺春霄高兴地说:“以前学生娃上学、村里人种地,都要涉水过河,如今桥建成了,将沟与沟之间的村民小组连接起来,再也不担心雨天娃上学了。”
    荒山造林是项目区最主要的工作。为了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项目办提出了“土为本、用好苗、细栽植、精管护”十二字绿化荒山要诀。一是挖大树坑。针对降雨稀少,时间分布不均的实际,在秋季进行整地,蓄积雨水和雪水,把树坑的标准放大,增大雨水的接收面,并将底层死土翻松,活土换在中间,死土换在上面,保证土壤符合苗木的生长条件。二是选择适宜树种。针对气候干燥、干旱,冬季严寒的实际,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耐寒耐旱的油松、侧柏作为基本树种。三是油松侧柏全部采用营养钵苗,对3年以上的大苗采用带土栽植,对刺槐等树种实行截杆醮浆埋植,同时采用多种抗旱栽植措施,确保苗木成活。四是把好树苗、树种的起运及假植关,对购进的树苗严格检验,并尽量做到边进苗边栽植,减少假植时间,保证苗木质量。五是转换管护机制,强化村一级管护职责,林草重点栽植区出资聘请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明确责任,确保林木造一片,存一片。
    土地贫瘠会造成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又常常导致生态失衡。砚瓦川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局长赵安成说,在项目建设之初,我们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砚瓦川项目区建设,不仅要让群山披绿,更要让生态建设与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使水土流失治理的地方,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考虑到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雨水径流既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又是缓解干旱缺水的重要水源。项目区在建设中,对于项目区不同典型地貌的径流利用示范村,采用整村推进的方式,以水资源的高效调控利用为核心,从时间和空间上将雨水径流科学调控利用,是对传统水土保持拦蓄措施技术内涵的延伸与扩充。不但减轻水土流失,同时使雨水资源化,解决了本区干旱缺水危害,化害为利,达到了双赢目标。
    在项目区的南庙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正忙着给果树打药的李刚说,2008年,径流高效利用村建设,他家硬化了院坪,建起了猪舍,修了沼气池,打了水窖,果园压上了滴灌。这样在下雨时,庭院集蓄的雨水可以汇集流入水窖,水窖的蓄水为果园滴灌和冲洗猪舍水源,冲刷粪便排入沼气池,沼气可以煮饭照明,果树用沼渣、沼液施肥。形成了“径流集蓄—养殖—沼气—果园”“四位一体”的水保生态经济循环链。不仅给果树施上了生态肥,浇果树也方便多了。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以径流利用为纽带,使各种资源和能源达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像李刚这样受益于径流高效利用生态户建设的农民,在砚瓦川项目区已经超过了70多户。按照每户每天烧煤的费用及果园浇灌用水、施化肥和用工支出等计算,庭院径流生态循环带来的水保经济每年纯收入至少在2000元以上。
    经过7年的艰辛治理,2014年11月,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砚瓦川项目顺利通过省级竣工验收,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3.24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5座,建立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4处,治理程度提高39.2%,林草覆盖率提高27.3%。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天然植被恢复速度加快,水土流失明显减轻,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根据流域出口测站实测资料分析,2008年~2013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人类活动年均减洪效益67.1%,年均减沙效益达84.5%。
    如沐春风的生态治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播下了更多的绿色希望。多年的生态工程建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不仅植被好了,更重要的是这里群众观念也随着生态建设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走向荒山、田野、路旁,栽下一棵棵小树苗,放飞一个个绿色的希望;越来越多的荒山秃岭正在人们的呵护下绽青吐翠,生机盎然。绿将在这里无处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砚瓦川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 杜科让、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 王志雄供稿,省水利厅水保局科技信息处编辑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