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新平县坡地变梯田,配水又修路,群众得实惠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3-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项目村民会议
整治后的地块
新平县党独箐小流域距县城32.5km,涉及新平县漠沙镇和新化乡,现状均为主要种植甘蔗的坡耕地,项目区光热条件较好,但因缺水,道路交通条件差,靠种甘蔗收成较差,有部分农民将土地承包给人种甘蔗,地租仅有30—60元/亩。农民虽守着大片土地,生活较为贫困。
为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新平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机遇,争取上级支持。党独箐小流域被列为2014年坡耕地整治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1250万元,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面积3576.9亩。县水利局高度重视工程建设,精心组织实施,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截止2015年2月中旬,完成了坡改梯面积3015亩,占计划3576.9亩的 84.3 %。流域内大部分土地完成流转,利用社会资金完成供水管道建设,将水引到项目区,并新建了3座蓄水坝塘,改好的梯地上及时种上了褚橙,项目建设初见成效。主要作法:
一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中,积极执行群众参与制,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有效保障了群众意愿和实施效果。项目区上新村组长李文祥高兴的说到:“工程实施是与当初规划设计的一样,比想象的要好。大概去年5月份,县水利局的技术人员领着几位省上同志到村里与群众拉家常,说这块地以后怎样改地,怎样配水,怎么修路等等一些事,还填了一些小卡片,我是第一个签字的,没想到这个工程真的会干!现在地平了,水拿大管子引到地里,把盼了20年的浇地水解决了,按这样下去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党和政府很关心老百姓,水利部门做了件大好事!”。
二是整合资金,优化引水方案。原方案设计中,项目区引水方案主要以峨德河水库(库容586.7万m3)为水源,通过修复峨德河水库出水沟引至项目区内满足灌溉需要。但因该沟渠修复投资较大,且修复后难于管护,灌溉保证率不高。新平县在项目建设中,优化了引水方案,整合资金600多万元,自峨德河水库铺设∮273mm螺旋管16km到项目区地块。下新村村民赵有章说:“现管道架通了,水淌到地里了,我们这块地有了水,什么农作物都会种,大家的心愿达成了,我们更加坚信以后的日子会更好”。
三是结合小流域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为群众致富拓展思路。新平县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上新村村民雷光华在被问到今后地平了,水通了,路通了,有何打算时说道:“我家在这里有135亩坡地,现在都变梯地了!以前也想改梯地,因为没钱自己改不动,现在国家帮我们把想做的事办了,感谢党和国家了”。他还说,以前这些地只能种甘蔗和玉米,靠天吃,产量和产值都较低,风调雨顺的年景有点收成,如天时不好时,只能保个不饿肚子。今后他打算种冰糖橙(丰果期冰糖橙每年3—4万元/亩),橙子好卖又得价。在问到他,你那么多地种得完吗?以前未改地地租多少?以后租出要多少钱租一亩时?他高兴说到:“以前自己种一部分,租一部分,一亩租30—60元/亩•年不等。现在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地租涨到500—600元/亩•年,以后只要出租地就够吃了”。
党独箐小流域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把原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现在“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实现了地平、水通、路通,坡耕地整治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地块适宜种植的作物也多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群众的种植结构也有了较大选择的空间。同时,受益区群众可自己种地,可出租土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效益显著。
新平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