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江西兴国:合力演绎小流域治理“三重奏”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4-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起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鼎城项目区以来的两年间,兴国县在开工建设的六条小流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务求实效,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努力打造生态治理修复型小流域、经济产业开发型小流域和水保民生服务型小流域,彰显提升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吹响项目区“天蓝、地绿、水净”的人水和谐之声,演绎一曲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三重奏”。

一奏曲:治理与修复造新绿

    在生态治理中,以“营造水保林、改善林相结构,拦沙蓄水、增加地下径流,播草披绿、扩大植被”为目标。对中度以上水土流失的山头,坡面采取“等高竹节水平沟+穴状整地,沟、穴内种植水保先锋树种枫香、木荷等苗木,水平沟外边坡播草”的工程与生物兼并的治理措施,共营造水土保持林2.3万亩,播草面积0.45万亩。
在生态修复中,以“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巩固治理成果,增强山地涵养水源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功能”为目标。对轻度水土流失山地,施行“见缝插针补植阔叶树+封育管护”的封禁治理措施,封禁治理5.9万亩,落实封禁治理专职管护员60名,签订管护责任协议。同时,对原已经治理的山地,划定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实行全境封山育林,禁牧禁伐限伐措施,让山地休养生息,实现青山常在,清水常流。

二奏曲:产业开发助民增收

    在小流域治理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适度适地开发”的理念,以“油茶、茶叶”为主要品种作为小流域治理经济果木林的开发主导产业,以国家补助投入为牵引,激活民间资本,整合部门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初步走出一条“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既治理水土流失又开发水保产业的新路子,运用“合作社+基地+开发户”和“因地制宜分户开发管理”等经营管理方式,在宜林宜果的山地,采取“山顶戴帽保水保土披绿,山腰人工整地修建反坡梯田+坎下沟种果或竹节水平沟+沟头种林果”的开发模式,创办“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保产业开发基地,开发种植油茶6000亩、茶叶600亩,预计到挂果(采摘)期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

三奏曲:小型工程为民谋利

    按照小流域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凸显拦沙固土、蓄水涵源、灌溉排洪和水土保持功能特点,从实际出发,关注农民需求,注重实用、实效,兴建蓄水池、沉沙池、塘坝、谷坊、拦沙坝(坎)、小水陂和坡面排水沟渠、护坡护岸等小型水利工程。在项目区5个乡镇29个村共新建各类小型水保工程近300座(处)。项目区的群众说:“水保小型工程投资较小见效又快,真是一项民生工程,群众直接受益得实惠,真顺民心!”
    江西兴国县水保局 谢运源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