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犹:打造和谐美丽新园村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7-3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园村小流域是2013-2017年江西省上犹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童川项目区范围内的一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该小流域土地总面积为49.88km2,有水土流失面积12.32km2,占土地总面积24.70%,项目实施2013年开工2014年竣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9km2,完成工程建设总投资 465.29万元。
在开展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该县坚持以“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治理目标,将河道整治为突破口,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推行清洁产品为着力点,突出以保护水源这个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把该小流域打造成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通过两年的项目实施,区域内开始重现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项目建设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治山保水”。对小流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地自然坡面,设置竹节水平沟﹢乔灌草和工程整地的综合治理模式,高标准种植马尾松、杉树、枫香、木荷和胡枝子等当地优势树种,并在水平沟的沟坎外高密度种植灌草,既实现了植被的快速恢复、从源头上保住了水土,又改变了以往的林相单一、增加了森林色彩。
二是“进村治水”。将治理重心以河道治理与环境污染源头防控有机结合,治理手段以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逐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标。在河道维护和整治过程中,针对该小流域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致使河道淤积堵塞严重,沿线绝大部分河道都相当狭窄,河道宽度平均不足4米,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米,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泄洪能力的现状,采取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清淤疏浚为主,以护坡护岸和堤防修建为辅,努力保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不肆意雕琢改造,注重河道景观生态化营造,增加河道两侧绿化带,在堤岸规划建设游步道系统,把游步道和河道相结合,并通过兴建过水堰和亲水码头,精心打造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使区域内水生态文明和乡村旅游品味大大提升,河道整治不到半年河里就开始有了小鱼小虾。最近该小流域的园村村被江西省水利厅授于“省级水生态文明村”称号。
三是“产业护水”。在小流域的“两茶一苗”(茶叶、油茶和珍贵苗木)农业产业基地内,因地制宜,因需布设,讲求实效,科学合理的配置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坎下沟、路边草、坎边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以及小型水保工程,建立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防止了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实现了水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农业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是“宣传爱水”。把水文化融入项目建设中,通过设置“水土保持文化长廊”和水土保持工程示范点,全方位的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户外宣传,让当地干群和游客在认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同时,通过现场观摩和培训,快速掌握水土流失防治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借助市委党校在园村开办的全市科级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平台,通过户内教室与户外教室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地开展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推动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行思想总动员。
上犹县水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