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江西上犹:创新治理理念,优化建管方式,稳步推进水保重点治理工程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8-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江西省上犹县自2013年开始,从原来的农发水保县转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的两年多来,该县在全面总结提升多年农发水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治理理念,优化建管方式,摸索总结出“三个四”工作法—即实现“四个到位”、 坚持“四个结合”和完善“四大机制”,确保了各项工程的实施进度和质量、以及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现“四个到位”
    1.各级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该县各级政府都把实施该工程当作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作为一项扶贫富民的基础工程来抓,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项目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发动等工作,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领导保障。
    2.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到位
    以县政府办文件将年度实施方案下发至有关县直单位和项目实施乡(镇),明确了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具体的责任要求,县水保局专门制定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项目开工前召开了年度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会上各有关项目乡(镇)向县政府递交责任状,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主动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良好格局,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加强与各部门协作,搭建水保生态共建平台,形成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3.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位
    一是充分利用圩日及《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纪念日、普法宣传、环境日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水土保持进校园、进党校、社区等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制作宣传展板等手段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二是结合“三送”、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掌握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三是积极向各种宣传媒体投稿,并定期编发《上犹水保简报》,免费发至各级领导和项目区群众的手中,让各级干群及时了解项目建设动态和成效;四是通过短信平台,对开发建设业主进行水土流失危害宣传和水土保持知识宣传;五是在赣州市委党校科级以上干部培训基地、生态旅游示范村——园村建设水土保持文化长廊,并与知名画家联手,开展“国画画水保”和“漫画画水保”活动,通过画家的妙笔生花来提升水土保持宣传品味和效果。
    4.严格技术要求、指导到位
    实行行政、技术双重责任制。即实行领导小组成员包流域、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管理责任制和水保业务技术人员蹲点包流域、包质量的岗位责任制。对技术人员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四集中”(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的管理办法,严把技术质量关,对质量未达到要求的,做到坚决返工,确保了工程建设规范化、正规化、技施设计科学化、系统化。
    二、创新治理理念,坚持“四个结合”
    1.项目实施与秀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
    把项目建设融入秀美乡村建设当中,通过项目实施不断加强以防治面源污染和清除生活污水、垃圾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活条件,在项目区内尽力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新村。一是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从而直接带动了生态、清洁、卫生、和谐村庄的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森林添彩工程,在大面积的火烧迹地和针叶纯林山地内,大量种植枫香、木荷、深山含笑等阔叶树,使原本林相单一、毫无生机的山场变得色彩斑斓;三是实施“四旁植树”工程,加快绿化美化村庄进程。
    2.项目实施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该县项目实施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文章,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通过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坡面水系工程,在产业基地内合理布设塘坝、沉沙池、蓄水池、坎下水平竹节沟等排、灌、蓄设施,集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培育了“油茶、茶叶和珍贵苗木”等适合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不仅为项目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好路子,也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双赢”。 
    3.项目实施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该县项目实施紧紧抓住“人水和谐”的主题,拓展了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将治理重心以河道治理与环境污染源头防控有机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使项目区逐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标。园村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成功典范——工程固脚、生态护坡、园林标准绿化,使园村河一河两岸实现了美化靓化;合理配套六个过水堰,使长期沉默得无声无息的园村河,长年累月都有了欢快的乐曲;为方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配合过水堰工程设置了若干个亲水码头,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项目建设带给他们的便利。由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该村最近被省水利厅授于了“水生态文明村”称号。
    4.项目实施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该县长期注重以民生水保的重要理念引领实践,进一步解决涉及民生的水保问题。紧紧围绕服务群众的目标,切实解决项目区群众亟需解决的难题,确定工作重点,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治理任务落实到村(组)、山头(地块),并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遵循群众意愿,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帮助解决什么,使群众直接受益。如针对一些地方存在很多年久失修的水陂、水渠道等小型水利工程需要修复的现状,项目建设安排了一定资金帮助重建或者修复,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条件。
    三、优化建管方式,完善“四大机制”   
    1.完善工程建管机制
    在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如采用组织当地劳力或组建专业队施工,利用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站通过招标选择施工队伍施工,对涉及“两茶一苗”基地有明确业主的工程措施,则采取奖补的形式,对业主给予直接的资金补助。同时在乌溪小流域大安村尝试推行了农民合作社承担建设任务,完工后兑现补助资金的新方法,简化了工程施工组织程序,保证了施工进度。
    2.完善奖补激励机制
    为拓宽投资渠道,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制定和完善了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对产业大户的支持力度,做到“多投多补、少投少补、不投不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主体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使投资机制的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3.完善资金管理机制
    项目实施以来,该县严格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了专账管理制、县级报账制、年度审计制、绩效考评制。坚持了“三单一书一票”制度,即每项工程款的支付都必须有合同书、预算单、验收单、结算单和纳税发票,同时还必须有验收人(两人以上)、项目分管领导、财务负责人等多人的签字。县水保局在项目验收后拿合同、验收单、结算单到县财政报账,规范财务入账手续,经县财政局审核后及时拨付工程款给实施人。
    4、完善建后管护机制
    为落实管护责任,全面提高工程效益和巩固治理成果,该县结合实际,深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规定每个工程在建成后,对每一个水保工程统一设置水保标志牌,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起责、权、利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明晰的管理体制,杜绝前治后毁的现象。
    江西省上犹县水土保持局:刘烈浓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