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打造今日“世外桃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10-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记述了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从此“桃花源”成为人们心弛神往的人间仙境与理想社会的代名词。而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有一个叫做“桃花谷”的地方,注定也会因它通过开展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治理而蝶变新生的经历,成为新时期现实版的“桃花源”。
  2010年7月23日,桃花谷这片因“桃花娘娘”传说而得名的美丽山谷被一场地质灾害几乎毁灭。一场强降雨带来的大量洪水和泥石流从桃花沟、苏沟等山涧涌入竹林关镇,造成镇上4人死亡,大量房屋倒塌。这就是让竹林关人记忆难忘的“7.23地质灾害”。灾难可以让一个人成长并坚强,也可以让一个小镇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饱受水土流失灾害的丹凤人民开始在桃花谷这片泥石流灾害的废墟之上,整地修园,植树种草,布设立体防护工程体系…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和精心治理,如今桃花谷已建成为一处集观光、休闲、旅游和高效农业为一体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地处丹江上游的丹凤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这种特殊的山区地形使得丹凤的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发源于秦岭的丹江在美丽的丹凤县竹林关镇转了一个大弯,流向由南北转向东西,而面积为41.4平方公里的桃花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正好将这个大弯囊括其中。在一个飘着濛濛秋雨的午后,我们来到了示范园,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桃花谷的景色更加明澈,空气更加清新。沿着景区新铺的柏油路,我们一路前行,路边溪流潺潺,竹声泠泠,清澈的溪水,自山中而来,汩汩流淌;挺拔的翠竹,依水而生,郁郁葱葱。竹水相生,气韵灵动,涤人情怀,豁人心胸。而路两边的层层山地上,一排排树穴整齐地排列着,人工栽种的各类经济林果或红或绿,迎风摇曳,煞是好看。放眼望去,远处层层山峦,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山谷尽头,迷迷蒙蒙,如梦如幻,好似仙境。
  作为丹凤县境内丹江流域最大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桃花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由桃花谷、大柴沟、桃花沟、石槽沟四条流域组成,总面积41.4平方公里,其中治理面积21平方公里,示范治理(核心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园区由科技园、生态园和农业园组成,三园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该示范园建设按照原生态理念、园林化模式设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和谐,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平台,共完成了三条沟四道坡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水保治理和科技示范工程13类50多处,建成了翠竹林、桃花田园、桃花泉、观景亭、河道水域和水灾遗址等一批特色景观,初步形成了综合治理、产业开发、科研示范、监测研究、成果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走在示范园中,美丽的风景布满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的茂林修竹和五彩斑斓的各类经济果木,清澈河水里倒影出的石拱桥,潺潺溪流形成的高低不一的瀑布,白墙黑瓦的仿古二层民居…好一幅“人在田园,田园如画”的美景。当然这里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些从山顶延伸至坡面、沟道既是风景又承担着保持水土功能的完整的立体防护体系:园区内上下游、支毛沟形成的谷坊、拦砂坝、堤防和刚性覆盖工程相结合的治理网络;截水沟、拦水槽、排水沟和沉砂池结合、比较完备的坡面排洪系统;乔灌草结合、灌草结合效果明显的坡面植物立体防护体系;创新的污水治理工程;挂网喷播技术领先的生态型重力侵蚀治理系统;进谷公路、环谷道路和生产步道结合、方便的交通系统…这些遍布示范园的水保措施与园区的景色有机地融为一体,不禁让我们在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惬意与美好的同时,也深深叹服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科技示范等功能在这里得到充分融合发挥,不愧为水保科普示范的“实物读本、户外教室”。
  在与当地水保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得知桃花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治理成效,主要得益于精心做好“四个核心项目和一个功能扩展项目”。
  核心项目一:综合治理立体防护示范工程。在园区沟道的上下游、支毛沟、主沟道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局各类工程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建立了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体系,建立坡面蓄、排、引、灌水系工程和园区道路网络。
  核心项目二:点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对园区内农户生活污水集中收集,采用了先进的生物渗滤床+FTBR生化反应池污水处理技术,把收集的污水经过生物渗滤床过滤并依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治污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同化分解等途径,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 
  核心项目三:重力侵蚀治理示范。在大柴沟主沟道设立钢结构拦石坝、浆砌石重力坝防治泥石流,对滑坡体采取了卸载、排水、绿化、挡墙等防治措施;对园区道路建设过程形成的裸露高陡边坡采用了坡面加挂包塑镀锌网,然后喷播复绿;对低缓边坡采取PP生态袋进行砌垒,然后喷播复绿,共治理边坡14000平方米。经过治理后,植被覆盖度达到了90%以上,既防治了边坡又美化了环境。
  核心项目四:水保科技示范工程。以陕南秦巴土石山区治理措施为重点,集中示范了坡改梯筑坎技术、造林整地技术、微喷灌溉技术、边坡治理技术,生态果园示范技术;展示了清洁示范技术、径流观测技术等,开展了野生水土保持植物引种推广实验,包括4种藤本植物和2种木本植物。
  功能扩展项目:生态旅游开发。以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平台,通过展示各类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实效性、科技性和美观性特点,使人们在了解、学习水土保持知识的同时,分享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如今当您漫步于桃花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时,仿若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三年的不懈努力,让桃花谷走出了一条从“涅槃”到“重生”的水保综合治理之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了起来。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野谷如今已变成为佑护丹凤百姓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美丽的“世外桃源”,来到这里的人既能深深地感受到陕南山水田园的浓浓诗意,更能体会到新时期水保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 
  一方鲜美芳草,一片缤纷落英,一处良田美池,一派俨然屋舍,还有一群怡然自乐的种作男女…这是陶渊明笔下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桃花源”;一座诗意山谷,一派山水田园,一溪潺潺碧流,一片桃林翠竹,还有那满山可让后人享用万代的绿色财富……这是新时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后焕然新生的“桃花谷”,这座从昔日泥石流灾害废墟中奇迹般崛起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正在依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将一个新的神话故事延续。

 

 


 

示范园不同形式护坎工程示范

示范园区内仿古民居

梯级水坝

    黄委天水水保站 张琳玲 张满良 苏广旭 李学勇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