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唤回”青山绿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11-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如今,走进丛林镇绿水村果园山,一改往日荒芜的景象,映入眼帘的是苍翠茂盛的经果林,水泥便道穿梭其中,格外醒目。
果园山的改变,是得益于万盛区丛林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自2014年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
一是果园山水土流失严重
据了解,以前的果园山,由于栽种的植被较少,无任何水保措施,土壤裸露。遇到下大雨,山上的泥土被雨水冲走。长期如此,土壤肥力降低,越来越贫瘠。加之山上路难走,很多农民都放弃了自家的土地,任其荒芜。“农民都不种果园山上的土地,1998年,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专门种植水果。我先后种过柑子、柚子、梨子和桃子,年年耕作,年年没有收成。”对水果山的水土流失之害,农民蔡志华有深切的感受。
2014年,在水利部的支持下,万盛经开区水务局着手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果园山成为重点治理对象。
据区水务局水保站负责人介绍,丛林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73万元,治理总面积9.3平方公里,涉及绿水、海孔、永胜3个村。工程于2015年1月正式开工,7月完工。
二是荒山重披绿装
通过综合治理,丛林河小流域内的坡面得到整治,形成坡面乔、灌、草多层覆盖以及截排水沟、沉砂池、蓄水池层层拦蓄的立体防护系统,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增强。经测算,小流域内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发挥效益后,每年可保水149万立方米、保土2.85万吨。
蔡志华的土地所在的绿水片区,治理工程共栽植经果林72.87公顷(蜜柚6.6万株、葡萄800株、脆桃4800株)、水保林18.28公顷。
看着以前的荒地“披上”绿装,蔡志华喜上眉梢。
“土地能蓄得起水,不再流失,我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保障了。”蔡志华说,他准备多引进一些果树品种,开一个一年四季都有鲜果的家庭农场,增加收入。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着眼于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更要将生态建设与保护融入其中。”区水务局水保站负责人表示,万盛区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态和经济共赢的理念,通过坡改梯、坡面水系配套、发展经果林、生态修复等治理手段,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也一定程度改变了过去生态失调、灾害频繁的状况,不再出现“有雨遍地流,无雨贵如油”的景象。
三是积极实施水保项目
目前,丛林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下一步,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建设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促进全区生态涵养建设?
据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今后,该局在实施好各类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的同时,将配合各部门,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工程等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土壤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合理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据悉,近年来,全区各类水保项目工作正紧锣密鼓开展,2014年丛林镇丛林河小流域、关坝镇银碗槽小流域水保项目已全面完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3平方公里。2015年青山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项目于今年8月底开工,总投资1457万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环湖步道基础开挖,正在进行库区周边水生植物栽植。
重庆万盛经开区水务局供稿
果园山的改变,是得益于万盛区丛林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自2014年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
一是果园山水土流失严重
据了解,以前的果园山,由于栽种的植被较少,无任何水保措施,土壤裸露。遇到下大雨,山上的泥土被雨水冲走。长期如此,土壤肥力降低,越来越贫瘠。加之山上路难走,很多农民都放弃了自家的土地,任其荒芜。“农民都不种果园山上的土地,1998年,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专门种植水果。我先后种过柑子、柚子、梨子和桃子,年年耕作,年年没有收成。”对水果山的水土流失之害,农民蔡志华有深切的感受。
2014年,在水利部的支持下,万盛经开区水务局着手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果园山成为重点治理对象。
据区水务局水保站负责人介绍,丛林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73万元,治理总面积9.3平方公里,涉及绿水、海孔、永胜3个村。工程于2015年1月正式开工,7月完工。
二是荒山重披绿装
通过综合治理,丛林河小流域内的坡面得到整治,形成坡面乔、灌、草多层覆盖以及截排水沟、沉砂池、蓄水池层层拦蓄的立体防护系统,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增强。经测算,小流域内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发挥效益后,每年可保水149万立方米、保土2.85万吨。
蔡志华的土地所在的绿水片区,治理工程共栽植经果林72.87公顷(蜜柚6.6万株、葡萄800株、脆桃4800株)、水保林18.28公顷。
看着以前的荒地“披上”绿装,蔡志华喜上眉梢。
“土地能蓄得起水,不再流失,我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保障了。”蔡志华说,他准备多引进一些果树品种,开一个一年四季都有鲜果的家庭农场,增加收入。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着眼于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更要将生态建设与保护融入其中。”区水务局水保站负责人表示,万盛区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态和经济共赢的理念,通过坡改梯、坡面水系配套、发展经果林、生态修复等治理手段,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也一定程度改变了过去生态失调、灾害频繁的状况,不再出现“有雨遍地流,无雨贵如油”的景象。
三是积极实施水保项目
目前,丛林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下一步,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建设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促进全区生态涵养建设?
据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今后,该局在实施好各类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的同时,将配合各部门,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工程等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土壤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合理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据悉,近年来,全区各类水保项目工作正紧锣密鼓开展,2014年丛林镇丛林河小流域、关坝镇银碗槽小流域水保项目已全面完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3平方公里。2015年青山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项目于今年8月底开工,总投资1457万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环湖步道基础开挖,正在进行库区周边水生植物栽植。
重庆万盛经开区水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