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建设有力推进黄土高原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12-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独创的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措施,主要用来拦泥、蓄水、缓洪、淤地等。同时淤地坝建设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下游耕地,发展高效农业,解决农村人畜饮水,改善山区交通状况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进行淤地坝建设,是推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 防洪减灾保护下游群众财产安全
淤地坝有一定的滞洪库容,从而可调节洪水,削减洪峰,减轻洪水灾害。当遇较大暴雨时,滞洪减沙效益更加明显。如1960年8月1-2日,南小河沟流域降大暴雨,最大降水量201.0mm,平均125.0mm,历时13-27h,十八亩台大坝拦洪削峰作用达93.0%,拦沙作用高达89.3%。庆城县崭山湾淤地坝建成以后,下游80户群众财产安然无恙,道路畅通,40hm2川台地得到保护,仅该坝保护的川台地年人均纯收入就达1680元,使烂泥沟变成了“聚宝盆”。
二、 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吃粮问题
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坝地拦蓄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平坦宽阔,耕作方便,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环县耿湾乡安乐掌坝,淤成坝地26.7hm2,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28%,而粮食产量却占总产量的60%;环城乡陈汤原村坝地1hm2粮食产量5250kg(合亩产350kg),是坡耕地的7倍。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吃粮问题。因此,广大群众深有体会地说:“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
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淤地坝在工程运行前期,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对水资源缺乏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九旱”的定西县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在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还向流域外调水50多万m3,发展灌溉134hm2余。环县七里沟坝系平均每年提供有效水资源160多万m3,常年供给厂矿企业,并解决了附近4个行政村7000多头(只)牲畜的用水问题。宁县周郭骨干坝于1999年建成,截止目前,坝库内已蓄水养鱼11万尾,灌溉塬面果园30hm2,解决了坝区周边2000多人及1000多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使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并且实现了植被恢复、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生态环境、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得到了持续协调的发展。
四、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淤地坝建设,增加了水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与国家退耕政策相配合,保证了现有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实现山川秀美。环县赵门沟流域依托坝系建设,累计退耕还林还草216.7hm2,发展舍饲养殖1575个羊单位,既解决了林牧矛盾,保护了植被,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定西县道回沟流域,利用8座治沟骨干坝发展水浇地33.3hm2,建成温室10个,蔬菜大棚4个和1座年加工10000kg的马铃薯粉厂。目前,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已涌现出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村庄。
五、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建设淤地坝能够大量地增加沟坝地,形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农民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为调整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设施,发展区域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庄浪县榆林沟小流域乱庄村农民柳军昌依托淤地坝办起了家庭作坊和暖棚养猪。每年作坊纯收入2000多元,养猪纯收入24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养殖业规模空前,猪饲养量达到600多头,鸡饲养量达到2000多只,鸭和鹅饲养量达到1000只,农民从养殖业中人均纯收入210元。
淤地坝建设的大量投资还可以拉动内需,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并促使农村剩余劳力向加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另外,淤地坝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坝路结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定西县花岔小流域坝系建成后,连通了50km村庄道路,全流域村与村、组与组之间都可以通汽车,沿途先后办起了8个农副产品加工点和商品代销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 淤地坝建设是促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坝地的优越条件和高产出,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改变大量垦荒、广种薄收的旧习,重视科学种田,各业并举,种养加结合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近年来,在科学种田、农副产品加工、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水产养殖等方面,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人才,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由于农民看到了文化知识的价值,从而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并有了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淤地坝的作用和效益是非常显著的,因此,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以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
庆阳市水土保持局工程科 张海卿 供稿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科技信息处编辑
一、 防洪减灾保护下游群众财产安全
淤地坝有一定的滞洪库容,从而可调节洪水,削减洪峰,减轻洪水灾害。当遇较大暴雨时,滞洪减沙效益更加明显。如1960年8月1-2日,南小河沟流域降大暴雨,最大降水量201.0mm,平均125.0mm,历时13-27h,十八亩台大坝拦洪削峰作用达93.0%,拦沙作用高达89.3%。庆城县崭山湾淤地坝建成以后,下游80户群众财产安然无恙,道路畅通,40hm2川台地得到保护,仅该坝保护的川台地年人均纯收入就达1680元,使烂泥沟变成了“聚宝盆”。
二、 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吃粮问题
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坝地拦蓄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平坦宽阔,耕作方便,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环县耿湾乡安乐掌坝,淤成坝地26.7hm2,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28%,而粮食产量却占总产量的60%;环城乡陈汤原村坝地1hm2粮食产量5250kg(合亩产350kg),是坡耕地的7倍。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吃粮问题。因此,广大群众深有体会地说:“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
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淤地坝在工程运行前期,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对水资源缺乏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九旱”的定西县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在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还向流域外调水50多万m3,发展灌溉134hm2余。环县七里沟坝系平均每年提供有效水资源160多万m3,常年供给厂矿企业,并解决了附近4个行政村7000多头(只)牲畜的用水问题。宁县周郭骨干坝于1999年建成,截止目前,坝库内已蓄水养鱼11万尾,灌溉塬面果园30hm2,解决了坝区周边2000多人及1000多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使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并且实现了植被恢复、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生态环境、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得到了持续协调的发展。
四、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淤地坝建设,增加了水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与国家退耕政策相配合,保证了现有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实现山川秀美。环县赵门沟流域依托坝系建设,累计退耕还林还草216.7hm2,发展舍饲养殖1575个羊单位,既解决了林牧矛盾,保护了植被,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定西县道回沟流域,利用8座治沟骨干坝发展水浇地33.3hm2,建成温室10个,蔬菜大棚4个和1座年加工10000kg的马铃薯粉厂。目前,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已涌现出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村庄。
五、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建设淤地坝能够大量地增加沟坝地,形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农民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为调整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设施,发展区域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庄浪县榆林沟小流域乱庄村农民柳军昌依托淤地坝办起了家庭作坊和暖棚养猪。每年作坊纯收入2000多元,养猪纯收入24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养殖业规模空前,猪饲养量达到600多头,鸡饲养量达到2000多只,鸭和鹅饲养量达到1000只,农民从养殖业中人均纯收入210元。
淤地坝建设的大量投资还可以拉动内需,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并促使农村剩余劳力向加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另外,淤地坝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坝路结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定西县花岔小流域坝系建成后,连通了50km村庄道路,全流域村与村、组与组之间都可以通汽车,沿途先后办起了8个农副产品加工点和商品代销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 淤地坝建设是促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坝地的优越条件和高产出,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改变大量垦荒、广种薄收的旧习,重视科学种田,各业并举,种养加结合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近年来,在科学种田、农副产品加工、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水产养殖等方面,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人才,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由于农民看到了文化知识的价值,从而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并有了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淤地坝的作用和效益是非常显著的,因此,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以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
庆阳市水土保持局工程科 张海卿 供稿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科技信息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