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石家庄日报:守住一方水土 打造美丽石家庄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6-11-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初冬时节,站在平山县文都小流域的山上眺望,只见梯田如波,层层叠叠向山脚荡漾;山脚下的沟壑间,一座座蓄水坝里碧波荡漾;昔日的荒坡沟壑,正在用绿色改变着传统的基调,孕育着新的嬗变。

    地还是那片地,山还是那座山。“荒山披上了绿装,河水越来越清澈,石家庄的山水真是越来越美了。”持续发力的水土保持工作,让许多市民感受到了近年来石家庄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黄”与“绿”,两种颜色的交替变化,正是全市建设生态文明、加速绿色崛起的一个缩影。
    2016年是“十三五”的第一年,石家庄市水保工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水利工程建设机遇,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完成年度水土保持目标任务和水毁重建任务,全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通过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推进,石家庄市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荒山荒坡修成梯田后,有效拦蓄了20年一遇的降雨,还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坚持“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改善了山区交通条件,催生了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大规模发展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了基础平台。

 


 

荒山荒坡变绿色条田 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站在平山县上东峪村东北面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层层梯田上栽满了果树,而且施工机械还在坡面上整理着水平条田。“过去这片山光秃秃的,什么都种不了。有的村民在山下种点庄稼,一下雨泥土、石块冲下来也就全毁了。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后,这片山不但变绿了,也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山。”随着村主任韩吉龙手指方向望去,一片片核桃林和寿桃种植基地布满了山坡。
    上东峪村是一个水库移民村,位于岗南水库东面,以前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都排放进村边的一个坑内。“以前这里就是一个大垃圾场,由于距离岗南水库太近,很容易影响到水库的水质。”平山县水保站的范朋朋介绍说。而且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回忆起以前村里的面貌,韩吉龙非常感慨,“以前俺们村的出村路只有2米宽,而且是土路。后来水保项目落户村里,不但对村里的荒坡、泥沟进行了整治,同时还对村里的环境、水路改造、道路硬化、林果种植进行了综合治理,效果非常显著。”
    这些年通过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上东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2米宽的土路变成了9米宽的水泥路。蚊蝇乱飞的垃圾坑没有了,变成了长满芦苇的湿地;原来的荒坡现在种上了各种果树,市里还给建了配套的道路和水利设施,加上村里挨着岗南水库,这几年来采摘和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韩吉龙说,如今村里的环境变美了,来岗南水库旅游的人都要来这里转一转,村民也在山上建起了寿桃采摘基地,日子越过越红火。
    市水务局水保处处长郝军说,水保项目既要有生态效益,也要兼顾经济效益。在谷防坝内种植经济林果,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为村民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深受村民的喜爱。
    井陉县南王庄村,总面积937公顷,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665公顷。2015年这里被列入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如今525公顷的土地已经治理完成。据井陉县水保站冯润明介绍,在综合治理中,该项目实行机械作业与人工整埂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共栽植经济林250公顷,封育治理275公顷。其中,核桃5万棵、连翘2万棵、油牡丹100万棵。形成了村与村盘山路相连的水平条田+经济林为主的精品林带示范区,同时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和防洪减灾能力。
    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冯润明告诉记者,通过水保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发展优质、高效、绿色产业奠定了基础。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石家庄市各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以控制水土流失为手段,再造秀美山川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注重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间谷防坝作用凸显 高标准施工建设有效拦蓄降雨

    今年7月19日的大暴雨让石家庄人记忆深刻,井陉、平山、赞皇、灵寿等山区县受灾严重。然而记者在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涉及的各个小流域进行采访时,听到当地村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要不是这些谷防坝,咱们受灾更重,估计村子都要被山上冲下来的泥沙埋了。”
    据了解,7月19日的大雨造成全市水保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1.9亿元。其中,全市重点项目措施损失6584.8万元,涉及维修梯田1080.4公顷,恢复水保林1753公顷、经济林4395公顷、树下工程249.4公顷,维修护地堤8246米、谷坊625座、截排水沟300米、道路247.6千米、蓄水池150座、扬水站34座、大口井45眼、水窖50个等。涉及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赞皇县、井陉县、元氏县、鹿泉区等七个县(区)。
    石家庄市水土保持部门按照《“7·19”特大洪水灾害农村饮水及水利工程重建实施方案》要求,抓住国家开展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重大机遇,力争用一年时间高标准完成水毁设施灾后重建任务。各县积极争取国家、省厅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政策范围内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动员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重建任务按时完成。截至目前,各县水毁重建完成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进行修复。
    在井陉县南障城小流域治理区的前头庄村,记者看到刚刚建成的蓄水池格外醒目。冯润明介绍说,这个治理工程本来8月份就能完工,正好赶上7月19日的大暴雨,所以整个工期延后了一些。
    顺着山路蜿蜒向上,十多道谷防坝依次延伸。现场的施工人员王文奎告诉记者,这条沟叫志引沟,今年施工的水土保持项目主要集中在这里,涉及一个大型蓄水池和多道谷防坝。
    在靠上的几层谷防坝,记者看到有的坝内已经堆积满了石块和泥沙。王文奎说,这些谷防坝都是依山体结构建设的,都是经过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细致勘测选定的位置。
    “你们看这些泥沙,都是大雨冲下来的。经过十几道谷防坝后基本没有流失到山下。”王文奎说。此次暴雨前头村的雨量也很大,正是因为这些谷防坝的有效拦蓄,才使泥沙没有冲击到村民房屋,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保护。
    郝军介绍说,近年来为使水保工程达到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我市水保技术人员常年深入项目区内的每个村庄,进行现场实地勘测,对每个小班地块的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调查中还注重走访项目区干部群众,了解当地的人口、劳动力、种植、养殖结构、粮食产量、人均收入等情况。
    同时,石家庄市水保部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增加水土保持监测专职技术人员,将监测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及时预警预报和公告水土流失动态,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同样,在平山县文都村暴雨过后的谷防坝内也填满了石块和泥沙。平山县水务局副局长张俊彦介绍说,文都小流域紧邻西柏坡,文都村又是新修建的西柏坡至驼梁旅游路的起点,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因为长期水土流失,所以山场无法种植任何粮食和果树。
    今年,文都小流域治理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8公顷。记者采访当天,看到山坡上都是忙碌的工人,一棵棵苹果树苗被栽植在新修建的水平条田里。
    文都村村支书范明平兴奋地说,“这些小树苗三年以后就能结苹果了。正好这里的旅游路也就修通了,我们村可以趁势发展旅游经济,村民们的生活肯定能好起来了。”
    范明平指着山下正在施工的场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里新引进的葡萄种植项目,现在已经施工了一半。7月19日的大雨,多亏了水保工作中修的谷防坝,不然这些正在建设的场地都会被冲毁。
    顺着正在施工的泉水沟爬上山顶,十多道谷防坝沿着山沟向下延伸。负责现场施工的左志军介绍说,大雨之前这里已经基本施工完成了,但是大雨造成泥沙和石块下泄,所以部分谷防坝内有了堆积。现在他们正在对谷防坝进行重新加固和清理,并在坝内种植上经济作物。
    石家庄市水土保持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的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整修梯田、造林种草、修建谷坊坝、护地坝等防护工程,修建水池、水窖、排水沟等小型蓄、排水工程,整治作业路等。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单纯靠国家和省、市的资金来进行水保工作是不够的。这几年,我市探索新的建设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引进大户承包经营,既巩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果,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把农民增收同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型城镇结合起来,使之真正形成科学的小流域综合防护开发利用体系,达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目的。

 


 

因地制宜制定规划 多措并举推进 综合治理出实效

    近两年,石家庄市的水保工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治理区域制定不同的规划。同时,吸引各方资金和力量投入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开创了股份制、协作制、承包制、全民制等形式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从而使我市的水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益。
    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我市近两年还总结推广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城镇水保等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准确把握水土保持工程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平山县文都小流域,过去山高沟深,山坡上光秃秃一片。我市实行“山顶不扰动,育草、防护林戴帽;山腰坡改梯,经济林缠腰;山脚修梯田,粮油作物裹脚”,这样,下雨时坡面径流就地蓄渗,雨水不下坡,提高土壤含水率,形成了梯次植被防护系统,增强牧、林、粮地的抗旱能力。
    “以前我们住的地方属于滑坡地带,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一下暴雨,泥沙就都流到水库里,就连在沟里的薄地上种粮食这样的基本条件都得不到保障。”韩吉龙对治理之前的日子记忆犹新。如今,上东峪村周围的荒山上已经建起了层层梯田,条条道路通到了农田,林草错综布山间,沟渠成网灌溉便利。
    2016年石家庄市水土保持工作,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思路,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北省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中,规范建设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治理任务,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今年石家庄市主要涉及2016年水土保持项目25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工程9个,总投资5033.67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已完成90%以上,大部分项目县已进入扫尾阶段、河北省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已基本完成。

    石家庄日报 2016年11月15日4版 记者 岳金宏 通讯员 韩志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