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鄂尔多斯日报:在呼包鄂协同发展中发挥好水土保持的基础作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6-12-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水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保护好水土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体现绿色发展、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水土保持这一基本国策,努力建设黄河上中游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共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助力 
    鄂尔多斯市水土保持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呼包鄂协同发展的思想,统筹划定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水土保持建设工程,联动开展生态修复和封禁治理,大力推进“发展产业、打造精品,建设民生水保”工作,积极配合实施“四带工程”,推动生态文明联合共创。按照“四个生态综合治理区”的空间格局,突出抓好丘陵沟壑区、沙漠沙地、十大孔兑的水土流失治理。根据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呼包银榆”“晋陕蒙宁”和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三五”期间,联动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晋陕蒙砒砂岩区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水土保持补偿费返还治理精品、沙棘经济林建设等工程项目17项,规划总投资达40亿元,其中国家及自治区投资近20亿元。五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减少土壤侵蚀量4800万吨,减少入黄泥沙2400万吨,力争水土流失治理度由2015年的48.3%提高到2020年的56.7%,进一步提升水土资源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和建设较高质量小康社会助力 
    水土保持既是公益事业,又是民生工程。组织实施水土保持项目过程中,在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景观(旅游、文化)效益,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具体的讲,要以发展草产业带动养殖业,发展沙棘、山杏等林果产业带动加工业,以公司加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促进农牧民快速增收致富达小康,实现民生水保理念与绿色发展战略的高度融合。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严把技术审查关,把发展产业和保障农牧民的利益贯穿始终,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与管护利用的积极性,同时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助力。特别是沙棘产业已经越来越引起政府、企业、社会、民间的认可与重视,即将成为我市新兴“朝阳”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所以,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沙棘产业,把鄂尔多斯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一流的沙棘资源中心、加工中心、研发中心和销售集散地,建成沙棘之都,让鄂尔多斯沙棘真正成为带动农牧民致富的“朝阳”产业,健康全世界。
    创新引领,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品质城市助力 
    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实施规范、措施得力、效益明显”的项目实施原则,继续利用水土保持补偿费返还治理项目,在城镇区、矿区、园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和新农村新牧区培育发展一批水土保持精品工程,使其在治理水土流失,体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体现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成为亮丽风景线,为鄂尔多斯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建设品质城市奠定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集运站、伊旗月芽树水库、东胜区聚鑫隆矿区、鄂旗包日塔拉新牧区、鄂前旗水洞沟等返还治理精品工程21处,未来五年全市还将新建45处;继续建设东胜区吉劳庆、伊旗掌岗图、乌审旗巴图湾等类型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发展,积极培植和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名、优、特草树种。利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在荒漠沙地、丘陵沟壑区建设一批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和科技示范园区,打造具有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度假之地;积极配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打造美丽绿色乡村,促进“农家乐”“牧家乐”发展。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和致富工程,为我市如期全面建成较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助力。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为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助力 
    创新投资机制。以拦沙换水试点探索工程、水土保持补偿费返还治理精品工程为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水土流失治理。今年4月12日,黄委同意我市在十大孔兑的黑赖沟流域先期开展拦沙换水试点探索,初定每年从黄河干流置换水指标2000万立方米,使用年限暂定25年。初步规划新建和加固拦沙坝132座,引洪滞沙工程1处,总投资3亿元以上,工程建设资金全部由用水企业投资。体现了政府主导、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是探索水土资源保护和有效合理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
    创新治理管护模式。“重建设、轻管护”是生态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让其长期发挥效益,真正把水土保持建成的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需探索建立管护利用长效激励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以沙棘、山杏等“朝阳”产业为试点,探索“政府+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互惠互利模式,建立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大地增绿、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的规范化流程和制度,强化技术指导和过程监管,设立管护奖励基金,真正使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与地方农牧民的增收致富紧密结合,真正调动农牧民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与管护利用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治一方水土、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多赢目标。
    创新工作机制。一是成立呼包鄂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呼包鄂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二是提升工作信息化水平。2015年底我市在全区率先启动了水土保持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于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届时将建成十大信息管理系统,监督和管理范围涵盖全市9个旗区,科技化、信息化程度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三是在准旗圪秋沟流域建成全区首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已引进科研院所7家,合作开展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菌草引种、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对位配置等科研项目,争取建成国家级示范园区。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我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把握呼包鄂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继续实行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推进专人负责制,全面落实创新引领、绿色转型的新要求,联合共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为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作出应有的贡献。
    鄂尔多斯日报 2016年12月8日 马振纲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