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安徽省岳西县梓树村小流域治理 谱写五大发展新篇章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6-12-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头陀梓树村小流域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头陀镇境内,小流域面积23.9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流失面积17.46平方公里,属国家级桐柏山大别山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层瘠薄导致泥沙下泄、河道淤积,严重影响了水体安全、两岸及下游群众生产生活。2015年10月以来,梓树村坚持走“一盘棋”科学治理路子,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撬动整合涉农资金,投入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整治,初步形成“一水两岸,拥河发展”的产业格局,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都得到显著改善,使小流域既山清水秀,又“淌金流银”。
    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岳西县头陀镇蹲点走访时,看了梓树村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所取得的效果时,他高兴地说,水口河边讲科学,两岸风光各不同。你们遵循科学规律,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注重绿色,实现“河畅水清”。通过工程、生物、管理措施三管齐下,“拦、截、排、涵、蓄、引”综合施策,构筑起“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三道防线,河道淤塞和山洪水毁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通过实行全面封禁和生态林管护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培育和保护流域生态屏障。生态造林41.85公顷、打造4.6公里绿化带、发展生态农业300亩,建设坡面生态护坡工程和人工湿地缓冲带,充分发挥植物的水土保持和水质净化功能。实行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步同治,建造污水处理池1座、垃圾池5处、新建改建厕所20余个、配备垃圾桶107个,进行清理河道垃圾、清理淤积泥沙,实现农村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切实减少生活垃圾面源污染。项目实施后,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彻底控制,村庄防洪达标率达到100%。
    二是注重协调发展,实现“景美人和”。实施梯田维修与水蚀坡林地改造工程,修筑绿化田埂1869米、等高埂4742米,新建横向截水沟674.5米、简易横向排水沟8566.1米,纵向排水沟4299米、混凝土纵向排水沟1028米,沉沙函27座、沉砂池21座,拓宽镇区至村部3公里道路,兴修河道护岸263米、拦河堰5座,扭转了农业生产、村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面貌。结合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按照村容村貌园林化、景观化治理标准,建设水口河沿岸生态廊道,建设梓树村生态文化村,打造水口河两岸1.6公里绿化带、200亩经济作物片,初步形成水口河景观一带环绕,黑龙湾和干塘组两翼延伸的中心村景观格局。通过营造宜居环境和浓厚宣传氛围,变“政府主导”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治理,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的作用,广大群众积极转变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主动参与小流域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村民齐心协力脱贫致富的精神气也更足了。
    三是注重共享发展,实现“业兴民富”。在发挥项目生态效益的同时,更加突出经济效益,努力建设流域内永久性支柱产业。结合经济林园建设工程实施,先后新建经济林59.79公顷,栽植茶叶298950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水口河两岸分别打造百亩有机茶园和红心猕猴桃产业园,栽植有机茶叶27450株、红心猕猴桃6369株,修筑2条729米园区灌溉渠道、新建园区生产道路1798米,初步形成“一水两岸、拥河发展”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股权认筹”等经营管理模式,形成2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人参股的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权分红”三位一体的增收模式,为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打牢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有机茶园“体验游”、红心猕猴桃“采摘游”、美丽乡村“观光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让群众更多的享有绿色发展福利。
    安徽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