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水保生态美赤水 产业发展助民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7-02-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明珠”之美誉。赤水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曾因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中外,是川黔边境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赤水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总面积1852.0km2,年均侵蚀模数986.9t/ km2。境内主干河流赤水河属长江水系,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为4034m3。赤水森林植被繁茂,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
1997年以来,赤水市被列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实施县,先后实施 了“长治”四期、六期、七期工程。“长治”生态修复工程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进入新世纪以后,赤水提出了“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3.0%,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土壤侵蚀量减少60%以上。据环保部门监测,市域内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是天然氧吧。赤水市获得了“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市)”等荣誉称号。
一、领导重视,政府主导,强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研究解决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常务副组长,部门乡(镇、办事处)领导为成员的赤水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还成立了以副市长为主任,12个部门领导参加的赤水市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项目区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层层实行挂帮责任制,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还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二是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市、乡(镇)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资金管理渠道不变,资金使用作用不变,资金监管制度不变”和“集中、规范、安全”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部门、各渠道支农资金,投入生态建设,加快流域治理步伐。三是建立和强化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完成了“两区”划分并进行公告。
二、加强管理,搞好培训,科学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对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对工程建设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达不到建设标准或没有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对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在工程建设期间,县水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检查资金的到位、配套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程竣工验收时,要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工程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承诺制(配套资金承诺书、农民投劳承诺书)、公示制、监理制,县级报账制,工程建设廉政责任制和治理成果产权确认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也确保了干部安全。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注重加强技术指导,提高治理措施质量和防护功能,同时增大科技投入,举办各类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班,培训水土保持技术人员、专业户、重点户,让群众得到实惠,增强了工程的吸引力、生命力。
三、综合整治,改善环境,促进农家乐迅速兴起
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对村域道路、村容村貌实施综合整治,硬化道路,大面积植树造竹,修水池,建水窖、沼气池等,改厕、改灶、改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有效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全市17个乡镇办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命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有力促进了项目区服务业发展。“长治”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民依靠城郊优势,积极发展城郊农家乐,农户年人均增收4500元。
四、依靠科技,公司经营,推动金钗石斛产业快速发展
赤水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助推石斛产业快速发展。石斛生长在岩石和寄生树上,生长条件极为苛刻,繁殖能力低,发展极为缓慢。赤水市的毛溪沟小流域重点生物措施就是石斛栽种,毛溪沟小流域的石斛基地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赤水市石斛种苗繁育基地”,年生产石斛种苗能力达2000万株以上,形成了“公司+基地+科研+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石斛产业蒸蒸日上,昔日裸露的岩石也披上绿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目前石斛保健品、石斛药品、石斛化妆品等产品的研究在加紧进行,已开发出“赤水金钗石斛养生茶片”“石斛软胶囊”“石斛酒”等一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五、 发展果业,调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赤水市水土保持经果林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成为实现新农村生活宽裕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如元厚镇在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时,大力发展桂圆,2002年经农业部检测,符合GB/T12049—1989《鲜龙眼》标准,所检理化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型果一等品要求。元厚镇每年举办龙眼节,拉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自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经果林栽种并进行补植,使其集中连片,并从成都、市果蔬公司聘请果蔬专家到现场对农民进行嫁接、修枝整形、施肥、打药等专业技术讲解、培训,果业发展实现了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许多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同时,林下养鸡、“猪-沼-果(菜)”等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六、发展竹业,综合开发,加快群众致富步伐
赤水市生态环境建设围绕赤水市“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还竹。目前,25。以上的坡耕地均发展成为竹林地,扩大了赤水的特色竹产业基地。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竹浆造纸项目,发展竹加工企业200多家,开发出建材、纸制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竹食品等五大系列250多个竹产品种,竹产业已成为繁荣市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朝阳产业,农民收入中43%来自于竹产业。据统计,在竹林和竹产品生产方面,全市目前从传统农业转移出来,常年或季节性从事竹林管护、抚育、竹林采伐、运输、半成品加工或竹加工业务等生产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大约有4万多人,年总收入达2.4亿元。赤水已进入“以竹产纸、以纸兴工、以工哺农、以农护竹”的循环经济轨道,赤水人正在圆“扛着竹子奔小康”之梦。竹林资源不仅给赤水人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助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非烟非雾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径凉”,置身竹乡,漫步竹林,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竹子的恬淡宁静和竹乡的清新秀美。
(《中国水土保持》2017年第一期 付铭浩 赤水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