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赣州勇当全国水土保持改革排头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7-03-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3月下旬,全国水土保持流动现场会在赣州召开。自2014年12月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以来,赣州水土保持人担当务实、勇于创新,在统筹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科学治理提质提效、建立相关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取得显著成效。
阳春三月,走进上犹县柏水寨景区,绿草青青,红花莹莹,溪水潺潺。水车在旋转,风车迎风炫动。昔日的水土流失区,变成如今游客如织的景区。
上犹县柏水寨的巨大变化,是赣州近年来坚持生态环保与开发建设良性互动、创新推进水土保持改革工作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由于地形、地质、土壤等自然原因,加上人为破坏的历史原因,赣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37%,许多丘陵山岗红壤裸露。
近年来,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赣州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赣州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水利部2014年12月将赣州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
试验区工作启动2年多来,赣州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1924.08平方公里,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102.5万亩,完成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面积2.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
建章立制 统筹推进
历届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县两级有水土保持委员会,并设立了水保局,专门负责水土保持工作。
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后,赣州将水土保持改革创新纳入全市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协调推进事项,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考评内容。赣州是东江源头,主动通过在重点区域撤办工业园区、退果还林、关停封存矿产资源等措施,统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了多领域防治水土流失、全方位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赣州还把建章立制贯穿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始终,努力构建科学管用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了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等10余项制度,建立了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抓住关键 重点突破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但单凭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效益,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赣州市水保局局长何世林自上任伊始就扑下身子开展相关调研,立足赣州实际,他坚定了把水土流失治理同现代农业发展、精准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的发展思路。
赣州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出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型、生态清洁型、生态观光型等多种治理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创建100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区,目前已成功创建20余个。同时,由于政府资金和力量有限,赣州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赣县等8个县(市、区)先后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其中,着力优化施工组织方式,积极推行直接聘用当地群众管护、治理大户以奖代补、村民理事会自建和招投标选择专业队伍等方式,加快工程建设。
赣州还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赣州将农林开发纳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范围,建立了山地林果开发联审联批联验长效机制,健全监督执法机制,基本实现了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全覆盖、常态化和规范化。2年来全市开展山地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责令整改项目402个,立案查处项目36个,整改治理面积3万多亩,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勇于创新 搭建平台
在章贡区沙石镇,全国第一所地区性水土保持研究机构——赣南水保生态科学研究院坐落于此。赣州市创新投资和建管机制,通过政府项目扶持产业基地、产业基地无偿提供建设用地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创办了该研究院,并以此为平台吸引、留住水保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一批水保示范基地在各地遍地开花。赣州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在全市建立了水土保持保障性特色苗圃。采取政府采购方式,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重大课题研究、水土保持效益监测和水土保持应用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工作。
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宣传教育至关重要。赣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启动实施水土保持培训教育进党校,列入主体班课程,培训各级干部5000多人。同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寻乌等5个县(市、区)编写发放中小学水土保持科普教材10万多册,宁都等12个县(市、区)建立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