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县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民生水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7-05-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青海省互助县紧紧抓住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的契机,将坡改梯规模治理作为干旱浅山农业区治理水土流失、增加基本农田、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强力推进,实施坡改梯专项建设项目区5个,完成“坡改梯”67950亩,为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项目区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果。
一是“坡改梯”工程综合拦蓄作用持续发挥。西山乡、蔡家堡乡、东山乡等浅山乡镇平均海拔2600米,年均降水量350-400毫米,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重要制约因素,县内旱作农业区人口稠密、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缓慢,搞好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防治水土流失、发展旱作农业的问题,使降水得到了有效拦蓄,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培肥能力,推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据测算,2011年至2016年专项建设项目区新修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近305.78万立方米,每年可拦蓄泥沙18.35万吨。
二是“坡改梯”工程增产增收作用持续发挥。互助县水土流失面积1213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3424平方公里的35.43%,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多数地区侵蚀模数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衰减,生态环境恶化。互助县通过修梯田、兴科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平台作用。据测算,在相同立地条件和耕作条件下,梯田比坡耕地每亩增产40—100公斤,全县现有的36.85万亩梯田每年可增收粮食近2.2万吨,相当于5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
三是“坡改梯”工程经济平台作用持续发挥。互助县旱作农业区的山旱地面积达87.5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其中坡耕地面积50.7万亩,占旱作农业区耕地总面积的57.9%,这些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互助县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形成“梯田+科技+地膜+油菜(马铃薯)”浅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培育了山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近期省政协工作组调研互助县“坡改梯”水土保持工作时发现,已受益的蔡家堡乡包刘村通过机械化耕作可转换出来的劳作时间和劳动力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实现“打工”和农业生产两不误。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治理开发处 李万全
一是“坡改梯”工程综合拦蓄作用持续发挥。西山乡、蔡家堡乡、东山乡等浅山乡镇平均海拔2600米,年均降水量350-400毫米,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重要制约因素,县内旱作农业区人口稠密、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缓慢,搞好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防治水土流失、发展旱作农业的问题,使降水得到了有效拦蓄,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培肥能力,推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据测算,2011年至2016年专项建设项目区新修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近305.78万立方米,每年可拦蓄泥沙18.35万吨。
二是“坡改梯”工程增产增收作用持续发挥。互助县水土流失面积1213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3424平方公里的35.43%,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多数地区侵蚀模数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衰减,生态环境恶化。互助县通过修梯田、兴科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平台作用。据测算,在相同立地条件和耕作条件下,梯田比坡耕地每亩增产40—100公斤,全县现有的36.85万亩梯田每年可增收粮食近2.2万吨,相当于5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
三是“坡改梯”工程经济平台作用持续发挥。互助县旱作农业区的山旱地面积达87.5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其中坡耕地面积50.7万亩,占旱作农业区耕地总面积的57.9%,这些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互助县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形成“梯田+科技+地膜+油菜(马铃薯)”浅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培育了山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近期省政协工作组调研互助县“坡改梯”水土保持工作时发现,已受益的蔡家堡乡包刘村通过机械化耕作可转换出来的劳作时间和劳动力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实现“打工”和农业生产两不误。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治理开发处 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