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泉州晚报: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24.64万亩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7-05-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南安石井镇石壁矿区扬子山,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山下水库清澈见底。“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生态袋’技术的运用。”南安市水土办工作人员说,他们采取人工造林、削坡减载、设置截水沟、“生态袋”等方式对石壁矿区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山体披上绿装,水库清流涌动。
    这是泉州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悉,2013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综合防治,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4.64万亩,完成投资11.85亿元,并创建了德化、永春、南安3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12个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村、48个水土流失治理典型示范工程。
    (泉州晚报记者 许雅玲)

领导挂钩帮扶

    2012年以来,我市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挂钩重点治理县(市)、乡(镇)的挂钩联系制度,指导重点县(市)、乡(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
    同时,出台“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组织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服务人员每月到基层现场检查、技术指导,确保治理项目按时推进、治理资金有效使用、年度治理任务圆满完成。

树立典型示范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我市狠抓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落实,注重打造精品工程,塑造典型示范,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治理成效。
    四年间,全市共实施国家、省、市重点治理项目225个,建立五大典型示范工程48个,其中包括茶树留高、茶山生态修复示范片2个,废弃矿区迹地植被恢复示范点5个,崩岗治理“四种模式”示范点8个,截蓄排水网络健全,机耕路配套的坡耕地治理示范点15个,河畅水清岸绿山美的生态清洁示范小流域18条。

加大资金投入

    在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下,我市统筹施策、多方集资、捆绑使用,切实增加投入,确保超额完成治理任务。
    四年间,全市共投入治理资金11.85亿元,其中水利部门争取到国家、省专项补助资金3.12亿元,市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01亿元,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筹集资金6.67亿元,地方自筹资金1.05亿元。2012年起,市政府还在市级水土保持专项预算经费的基础上,每年从下游补偿上游专项资金中安排1500万元用于晋江、洛阳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

创新技术手段

    除了南安探索出“生态袋”治理矿山水土流失技术手段外,其他县(市、区)亦积极创新技术手段,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水土流失治理途径。
    德化在全省首次利用和推广水泥空心砖作为梯田工程田坎修筑材料,更有效地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效果。借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带饲料桑种植适用技术成果,在涌溪水库建立消落带饲料桑种植试点。
    安溪大力推广茶树留高茶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在感德镇建设茶树留高、埂壁留草、茶山生态修复试点示范片10000亩,总投资1550万元,取得良好成效。采摘后的茶树高度由30厘米提高到60厘米以上,埂壁披绿,茶山生态明显改善,茶叶质量提高。

开展动态监测

    做好水土保持,既要重点治理,也要跟踪监测。
    近年来,我市认真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先后在晋江市及洛江区持续开展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等工作,在安溪县、德化县开展了茶园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其中,永春县、南安市新建了水土流失径流观测场。
    同时,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监测。2015年南安市为强化治理项目的监测,对2014年以来的5个已完工中央预算内项目、省级重点县和重点乡镇项目的治理成效进行监测,并采用遥控无人机进行航拍监测,获得整个项目治理区空中俯拍全景影像,更好地监测项目的治理成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