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五园模式”治理水土流失显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5-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大田水土流失点多面广、形势严峻,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Ⅱ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9.8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1.95%。
    针对矿山水土流失严重问题,大田县对不同的矿山实行分类治理,致力将矿山逐步修复打造成公园、工业园、物流园、田园、家园。一是把矿区打造成“公园”。如:建设镇贵竹林矿区公园。该项目于2012年6月动工实施,计划投资2600万元分三期对矿区及周边范围1000亩、中心区域200亩进行综合治理,现已种植名贵树种27类19万多株,完成道路水泥硬化2公里,修建步行栈道450米,并对接矿区周边感德寺等景点,相应配备休闲设施,将矿区治理成生态休闲公园。  二是把矿区打造成“工业园”。如:太华镇山贵崎矿区。近年来,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对旧的排矸场、坑木场等场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平整,变废为宝,引进以煤矸石为原材料的加工新型建筑材料生产项目,就地取材,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矿区治理成“绿色工业园区”。三是把矿区打造成“物流园”。如:骏原工贸矿区。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投入治理资金2300万元,通过对项目区内刷坡、原排土场的弃土及山体较陡土石回填、中部采坑回填平整工作,完成治理面积760亩,将矿区变成多金属矿产品交易“物流园”。四是把矿区打造成“田园”。如:银顶格矿区。该项目分三期组织实施,计划总投资38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0亩,其中一期项目完成投资230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760亩。通过开展土地整治,组织实施梯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覆土整治工程,已复垦土地面积75.2亩,并修建相配套的截排水沟系统,逐步将矿区变成为可利用的“田园”。五是把矿区打造成“家园”。如:上京煤矿仙亭矿区。该矿区于2014年5月起对煤矸场进行彻底的改造治理,总投资500余万元,通过填埋沟壑,机械平整,覆土、种草、植树等措施,共计平整绿地32000多平米,逐步将煤矸场改造成“家园”。
    (三明市水利局供稿  福建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核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