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兴山县“长治”工程二十年建设成绩斐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989年兴山县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简称“长治”工程)治理范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长治”工程建设机遇,组织和动员18万人民,先后开展了“长治”工程一、二、三、五、七期、样板县工程建设。在治理区党政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治理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苦战奋斗下,创造出具有兴山治理特色,效益显著的成果,为兴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长治”工程建设概况
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连片治理。“长治”工程建设是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实行工程、生物、农耕及其它相关措施优化配置,综合防治,发挥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系统工程。我县“长治”工程于1989年3月启动,到2008年12月止,共开展“长治”一期(1989—1993),规划范围涉及4个乡镇,5条小流域,覆盖19个村;“长治”二期(1990—1994)规划4条小流域,辖3个乡镇20个村;“长治”三期工程(1994—1998)规划范围5个乡镇11条小流域,覆盖38个村及1个居委会,1个国有林场;“长治”五期工程(1999—2003)规划范围涉及3个乡镇,20条小流域,覆盖23个村;“长治”七期工程(2004—2008)规划范围涉及2个乡镇,10条小流域,覆盖20个村。
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截止到2008年12月,“长治”工程20年共完成50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任务,治理区范围覆盖全县8个乡镇、102个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871.93平方公里。完成各项综合治理措施为:坡改梯4226.48公顷,水土保持林20587.03公顷,经果林7577.54公顷,种草152.21公顷,封禁治理49741.19公顷,保土耕作4712.36公顷,完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修整修堰塘148座,谷坊161座,拦沙坝82座,灌排渠283.38千米,水平截洪沟160.31千米,建蓄水池964口43380立方米,沉沙凼1297个,完成土石方4664.76万立方米,投工2746.26万个。“长治”工程20年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3445.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3250.8万元,地方匹配:省级618万元,县级920.3万元,县级自筹1133.92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8006.12万元。
二、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完成综合治理小流域共50条。
一期5条,二期4条,三期11条,五期20条,七期10条。其中第二期达到优秀工程标准,其余均达到优良等次。
2、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
我县于1996年被纳入首批“长治“工程样板县,制定了《兴山县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将兴山县三期治理的古洞口、张家河、湘坪河三条小流域列为样板小流域进行重点治理。1996年—2000年的创建期间,创建工作做到六个到位:即领导重视到位,多渠道投入到位,转换机制到位,预防监督到位,服务程序到位,科技精品工程到位。
3、精品示范小流域工程建设
古洞口小流域位于兴山县新县城古夫镇,土地总面积49.51平方公里,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25.25平方公里。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小流域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高。治理程度达97%,与治理前的1994年相比,年泥沙流失总量由13.6万吨下降到2.34万吨,到1998年底共完成坡改梯2877亩,水保林11233亩,经果林3710亩,封禁治理19730亩,保土耕作2140亩,实现了流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目标,生态环境、农业基础得到改善。二是水保产业效益显著。采取农户承包治理,股份合作治理,租赁开发治理等多种形式,推动了水保产业的大发展,全流域发展以柑桔为主的优质水果3800多亩,共投入580多万元;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治理区旱涝保收农田由治理前人平0.62亩上升到1.54亩,粮食总产量由治理前162.77万公斤上升到212.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由308公斤上升到542公斤,人均纯收入由422元上升到1887元。
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逐年下降,经过“长治”一期、二期的综合治理,由治理前89年的1564.35平方公里,下降到95年的1305.71平方公里,下降了16.53%,湖北省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兴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120.84平方公里,比95年下降14.15%;经过“长治”工程五期和“长治”工程七期三年的治理,截止到2006年,据湖北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兴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77.83平方公里,比2000年下降48.4%。另据湖北省2007年主要河流土壤侵蚀量监测结果表明,兴山香溪河2007年降水量为1417.4毫米,多年平均为986.1毫米,径流量12.4/108M3年,多年平均为12.75/108M3, 土壤侵蚀量多年平均为214.00/104T,2007年为65.00/104T,下降69.4%。
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兴山县把“治理一条流域,开发一种产业,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态”作为“长治”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核心内容,在长达20年“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大规模、高起点、高质量、出精品的要求,围绕“绿化荒地,整治耕地,建设基地”的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经果林为主的特色农业,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与农业产业调整相结合,建设水保大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沿香溪河、古夫河、夏阳河流域两岸百里柑桔走廊,昭君绿茶、薄壳核桃、板栗、杜仲、银杏等六大经果林基地8666.7亩,治理区人平经果林由治理前的0.02公顷上升到0.12公顷,兴办各类绿色产业基地125个,建成了以三溪河、湘坪河流域为重点的用材林基地3333.3公顷;以咸水河、马家河小流域为重点的杜仲、基地1333.3公顷,以古洞口流域为重点的优质脐橙基地3000公顷,以湘坪河、凉台河、东冲河、纸坊河流域为重点的优质茶基地666公顷,以张家河、盐水河、户溪、常家沟、连丰小流域为重点的优质烤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公顷。上述基地的建成,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海拔800米以上的张家河、盐水河、户溪、常家沟、连丰小流域等20条小流域每年新增优质烤烟面积1000公顷,无公害蔬菜种植1500公顷,优质高产杂交玉米1000公顷,年增烤烟产量2250吨,蔬菜15000吨,玉米7500吨,年增加收入4650万元;以古洞口、深渡河、五童、耿家河、大礼溪、四湘溪、黄家河、杨道河等小流域为重点的优质脐橙基地1万亩,每年新增产量1.5万吨,年增加收入1500万元;以湘坪河、凉台河、东冲河、纸坊河为重点的优质昭君绿茶基地1.5万亩,年新增茶叶产量200吨,年增加收入800多万元。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平纯收入由治理前的467元增加到3369元,比治理前增长7.21倍。治理区群众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高档高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低山河谷有60%的农户,半高山有30%的农户建起了预制结构的小楼房,通过改厕、改栏、改厨、建沼气池,引安全自来水,形成了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充满生机的新农村已具雏形。目前,连丰小流域幸福村、盐水河小流域金家坝村,张家河小流域店子垭村、界牌垭村,古洞口小流域古洞村、北斗坪村、快马村;深渡河小流域深渡河村,黄家河小流域建阳坪村,东冲河小流域马良坪村,纸坊河小流域普安村,五童小流域昭君村,南阳河小流域南阳村,大坝河小流域洛坪村已纳入全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全力推进。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是“长治”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兴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立了“长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水土保持委员会,领导小组由县委或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土保持委员会由县政府县长任主任。20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长治”工程纳入重要议事议程,把水保工程治理项目作为群众的“致富工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来抓,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部门支撑“的群体领导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流域,村组干部包山头,业务部门包优质服务,层层签订责任状,把“长治”工程纳入县乡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县四大家领导亲办样板。
——建立技术管理体系,是“长治”工程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在“长治”工程项目建设20年期间,我局成立了工程技术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业务的领导任组长,负责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编制项目可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在具体操作上,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实施条例》、《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规范》、《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前提下,认真编制项目可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并报长江委水土保持局,省水利厅,经专家评审通过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把工程质量关,检查验收关,保证了“长治”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建立各项制度是“长治”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举措。制定了《兴山县水土保持项目管理程序》、《兴山县水土保持措施管护规范》、《兴山县水土保持财务管理办法》,为顺利推进“长治”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资金管理上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在资金拨付上,一律实行报账制。工程竣工后由验收组进行检查验收,并经工程技术人员、分管领导、主管领导逐级审签,按合同要求留足质量保证金方可拨付,由县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支付,上述管理办法,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创新体制机制是“长治”工程顺利推进的强大动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完全靠国家投入是不可能的,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步伐,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农业商品基地的积极性,建立了“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的激励机制,把“承包、租赁、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经营引入“长治”工程,允许不同经济成为主体购买“四荒”使用权,治理权,经营权,治理成果允许继承和转让。
——落实责任,强化管护,确保“长治”工程建设成果发挥最佳效益。按照《兴山县水土保持措施管护规范》,工程竣工验收后,我局将治理成果以文件形式将管护责任和措施落实到村组农户,水保林,经果林、封禁管护、高产农田,小型水利水保的管护责任由村组与农户签订责任书,每年雨季过后,由工程技术人员会同村组干部集中检查一次,对管护责任不到位的责成认真整改达标,对梯田崩缺、库塘淤积,堤坝淤陷,裂缝、漏水等现象进行维修加固,确保工程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据逐年抽查,工程完好率达95%以上。
——加大宣传,严格执法,为“长治”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制定了《兴山县水土保持实施办法》。1993年县政府下发了《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通知》(兴政发[1993]22号),2002年县政府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兴政发[2002]10号),上述文件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预防监督,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管理,两费征收作了明确规定,为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有专职监督执法人员8名,县、乡两级有兼职执法人员180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1991年以来,全县累计办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共316份,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规费150多万元,1995年兴山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局)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高度重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县城搬迁建设中,编制了《新县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城市水土保持设施经省水利厅专家组验收达到优秀标准。2006年5月,兴山县新县城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开展水土保持法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水土保持法和“长治”工程治理成果宣传。每年在《水土保持法》颁布纪念日、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累计出动宣传车89车次,书写标语4570条,树立永久性宣传碑牌75块,印发宣传材料2000多份,宣传图册300多本。1991年、1995年、1998年分别制作了电视专题《情系长江》、《树千秋丰碑》和《十年“长治”满目春》在全县播放。在《中国水土保持》、《长江水土保持》、《中国三峡工程报》、《三峡日报》发表生态环境建设论文及动态信息20多篇,在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长江水土保持网、省水利厅水利网等网站发表文章80多篇。组织专业人员于2003年8月开始,历经28个月编纂《兴山县水土保持志》,该志书共七节三十五节,分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预防监督、科学试验、组织机构等共38万字。收集各级领导专家指导、关心、支持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图片资料78张。该志书全面论述了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历程,小流域历经“起步”、“提高”、“创新”三个阶段,客观地记录了历史。2007年,为展示“长治”工程实施18周年的治理成果,编纂印发了《长治伟业》画册,画册主要栏目为:领导重视,亲切关怀;部门配合,群策群力;法制宣传,深入人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依法管理,科学规范;自身建设,科学管理;任重道远,再创辉煌。画册共40页,配以精美“长治”治理成果图片144张,色彩鲜明,画面靓丽,显现兴山青山绿水,花果飘香,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水土保持志》和《长治伟业》的出版发行,受到长江委水土保持局、省水利厅领导和专家的赞誉和肯定。
谭文平、张富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