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长治”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工程基本情况
1、项目布局情况
黄冈市“长治”工程从2000年实施以来,至2006年共实施了第六期(2000年-2003年)和第七期(2004年-2006年),项目涉及该市红安县、麻城市、浠水县三县(市),29个乡镇,289个村,40万人;共下达重点防治工程水利基建投资计划4257万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5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46条。
2、防治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
从2000年至2006年七年间,重点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基建投资共4257万元(中央投资3178万元,省配套210万元,县市配套869万元)。其中:红安县重点治理项目投资1859万元,麻城市重点治理项目投资1566万元,浠水县投资832万元(重点治理项目802万元、生态修复项目30万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5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893公顷,水保林9397公顷,经果林6041公顷,种草349公顷,封禁治理21763公顷,保土耕作548公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55万方。目前,已全部完成了下达的任务和投资。
3、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黄冈市“长治”第六期、第七期工程,都按照要求完成了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小流域的初步设计报告等报批的前期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据。
“长治”工程实施以来,该市水土保持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一是完善了监测工作。2004年度(七期)下达该市24万元监测经费(红安县15万元、麻城市9万元),计划在项目区建设径流观测小区,开展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目前已按批复的监测方案建设完成。如麻城市建成了全省第一个不同坡度的标准小区(5°、10°、15°、20°四组重复标准小区),开展项目区的小区观测,同时还开展以“典型户、重点户”为主的农户监测,为“长治”工程提供了监测数据。二是各地坚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聘请农业、林业、水利水保方面的技术人员为农户进行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并进行现场指导,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广泛欢迎。三是大力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如麻城市在机修梯田建设上,推广复式生物经济埂技术,运用黄花、菊花等不同经济生物护坎,探索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最优化的护埂模式。在“长治”七期前期工作中,运用由武汉风雅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SWCGIS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系统》,设计完成“长治”七期2005—2006年度小流域初步设计。
二、工程建设成效
1、建成了一批小流域示范工程
工程建设以来,黄冈市三个项目县(市)严格按照长江委、省水利厅制定的各项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要求,认真开展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计划治理的46条小流域,“长治”第六期计划实施的工程已竣工验收,第七期计划实施的工程也已全部完工。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牢固树立“大水保”的观念,使项目区小流域形成规模,成为精品,从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向周围辐射。麻城市以坡改梯为突破口,以水系、道路、林网为配套工程,相继建成了骑路铺、望城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月亮岗、十字凉亭高效优质经果林基地,铺头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精品小流域、三节街生态示范村等一批精品流域、样板工程、示范园。浠水县根据不同的流域特点,建立了以药材、果木林、经济林、种养等为主要特色的基地,形成了乱石河、红莲巢、余堰河、铁炉冲、薛湖等一批不同特色的精品小流域,昔日的荒坡地变成了今天的当家地,做到了“实施一条流域,完善一批设施,带动一条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再造一地美景”。 红安县盐店河小流域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两道桥、沙河冲、谭畈河等8条小流域被评为省级样板工程;同时依托“长治”工程,建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李西河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
2、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长治”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全方位建设,已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护体系,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治”工程实施七年来共治理小流域46条,项目区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15平方公里,从项目区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43%,减少到11%,年土壤侵蚀量减少211万吨。据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数据显示:举水(柳子港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266毫米,多年平均输沙量32.65万吨,而2005年降雨量为1299毫米,输沙量减少为11.8万吨,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
实施的小流域通过采取工程、植物、农耕等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红安县盐店河小流域在项目实施前年土壤侵蚀量达8.64万吨,林草覆盖率仅为42.71%,今年是实施后的第七年,通过测算年土壤侵蚀量减少至2.1万吨,林草覆盖率增加到68.61%。麻城市院子河小流域土壤侵蚀量从治理前的9.3万吨减少到1.25万吨,年拦蓄径流量提高22个百点,植被覆盖率提高30%。浠水县乱石河小流域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4.04%提高到竣工后的71.60%,流域年增加蓄水17.08万m3,增加保土2.08万吨。项目实施的生态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林草覆盖率得到了提高,地表水源涵养能力得到了增强,竣工后的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加快了项目区的经济发展
在流域治理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重点来抓,在措施布设上,因地制宜,力求效益好、见效快。据调查项目区治理后粮食增产1618万公斤,农业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95元,贫困人口从3100人减少到800人。由于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流域特色的区域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水保的经济效益得以体现。
红安县通过“长治”六、七期的实施,共修建坡改梯1341公顷,以及配套各项坡面水系工程,仅坡改梯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221.3万公斤,每亩平均增产110公斤;盐店河小流域通过开展开放性治理模式,积极引进大户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水保部门的支持下,兴建经果林板栗基地1314亩,目前板栗已进入丰产期,年可创经济效益250多万元,不仅调整了产业机构,还增加农民的收入,让流域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麻城市院子河流域的甜柿,铺头坳流域的蚕桑国槐,明山库区流域的板栗,四道河流域的药材,桠枫树流域的菊花、界岭流域的生态旅游等产业,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提高、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去年骑路铺甜柿产量300万斤,综合效益400余万元,骑路铺村人平净增近280元;明山库区流域新发展板栗4000亩,产值达180万元。界岭流域借助建“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的机遇,由福田河镇燕窝地村陈海宾老板通过拍卖买断了该村纯阳大峡谷30年开发经营权,搞生态旅游项目,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新修道路4公里,消灭荒山200亩,目前已初具模型。
4、推动了项目区的新农村建设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按照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土保持充当了新农村建设的先锋。一是小流域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二是项目区群众广泛参与项目建设,小流域治理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的进程。三是小流域治理“硬件”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农业人均基本农田仅为0.98亩,大部分为挂坡地,1999年人均纯收入不到950元,村内脏、乱、差的现象随处可见。自将该村列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小流域后,种植板栗1314亩,实施封禁治理16712亩,建沼气池30座,省柴灶30口,改造当家塘2座,建排水沟2000米,修机耕路1500米;通过一系列的治理,目前该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路也变宽了,池塘的水也变清了,还用上了清洁干净的沼气,在此基础上还有150人摆脱了贫困,当地干部群众高兴的称水土保持工程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
湖北省黄冈市水利局 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