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梯田 依靠科技 积极发展梯田旱作高效农业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这里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匮乏,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状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庄浪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苦干实干、兴修梯田,历经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于1998年建成了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实现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创业目标。
近年来,该县继续大力弘扬庄浪精神,并赋予新的内涵,把综合开发百万亩水平梯田资源、大力发展梯田旱作高效农业作为构建富裕和谐新庄浪的根本途径,适时提出了“立足梯田、依靠科技、培育产业、提质增效”的梯田综合开发思路和“由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迈进、由稳定增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二次创业目标。特别是面对干旱多灾的县情,该县坚持走“梯田+科技+兴水+产业”的旱作高效农业发展路子,按照“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谋出路”的指导思想,坚持天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大兴水源利用工程,有效提高了干旱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兴水和节水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持续加快梯田建设步伐,推进高效田建设
梯田建设是发展旱作农业的主要工程措施,也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基础,它不仅具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而且加上深松深耕技术疏松土壤,可以完全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抑制地表蒸发,营造土壤水库。因此,兴修梯田是干旱山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抗御自然灾害、发展旱作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庄浪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苦干实干、兴修梯田,历经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于1998年建成了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实现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创业目标。庄浪县在实现梯田化后,近年来采取整合项目资金、群众参与的办法,实行人机结合、集中突破的施工方式,持续加快低标准梯田改造和剩余坡耕地扫尾力度。1998年以来的九年间,全县新修、改造梯田4.5万亩。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田块结构好、道路网络好、地埂利用好、径流调控好的“四好农田”96.38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93%。每年可拦蓄径流4200万立方米,拦截泥沙450万吨,拦水、拦泥效率分别达到90%和97%,把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据农业部门定点监测,百万亩梯田保住了相当于233万吨有机质、17万吨氮素和33万吨磷素等土壤肥力。每亩梯田正常年份亩产为240.6公斤,是坡耕地75公斤的3.2倍。每年增产粮食6.37万吨,相当于20万人一年的口粮。百万亩梯田年生产总值达10.44亿元,为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运用坡面径流调控措施,实施水窖集流工程
实践证明,径流农业或半水灌溉是提高旱地农业抗旱能力和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坡地占大多数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可通过修建梯田、水窖等小型工程,将雨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汇集贮存起来,发展“径流农业”或“半水浇地”、“半水灌溉”。截止目前,庄浪县共建成提灌站18处,节水灌溉面积5.4万亩,田间、庭院水窖9.2万眼,发展梯田灌溉面积17.6万亩,有效补给了梯田灌溉用水,保证了梯田在干旱年份不减产,同时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也提高了当地旱作农业发展水平。在近几年持续特大旱灾中,水平梯田亩产仍在200公斤以上,实现了大灾不减产,小灾夺丰收。
三、运用现代农业种植新措施,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
地膜覆盖、平衡施肥、垄沟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庄浪县大力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先进农业抗旱实用技术,全县每年推广旱作农业种植示范工程面积10万亩,培育和形成了水洛镇中川农业科技示范园、万泉镇高邵坪节水灌溉示范区、万泉镇三万坪优质果菜示范基地、阳川乡葫芦河区优质苹果示范基地、永宁、郑河乡优质种薯示范基地等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区,为发展梯田旱作高效农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收到显著的抗旱增产增收效果,也为有效地解决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增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今年来,庄浪县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洛河、庄浪河、榆林沟三大流域和东部、南部山地梯田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区5处、千亩示范点32处,全县共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全膜玉米16万亩,平均亩产786.公斤,年增产粮食3.4万吨;全膜洋芋4万亩,平均亩产鲜薯2500公斤,年增产鲜薯4万吨。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了梯田综合开发效益,确保粮食生产连年增收,也给农民带来实惠,增加了收入。
四、运用沟道治理措施,实施沟道淤地坝工程
淤地坝作为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由于其强大的减沙作用而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因其巨大的拦泥蓄水、促进生态建设与修复功能,而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在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因其是沟道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而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地位。所以,随着黄河治理开发重点由下游的防护向中上游治理的转移,淤地坝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淤地坝之所以能在黄土高原地区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最核心的还在于其拦泥蓄水作用。只有拦,才有可能阻止泥沙流出流域之外,才能淤地,才能达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目的,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所以,对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下的黄土高原来说,淤地坝的农业生产功能是极具竞争力的,这一点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近年来,庄浪县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推进全县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亮点,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治沟淤地坝54座,坝控面积152.76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822.37万立方米,相当于3座6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的蓄水量,解决了3.6万人畜饮水困难,发展山地梯田灌溉面积1.5万亩。
通过以上各项抗旱措施的实施,庄浪县在近几年全县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去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8亿元,比98年增长138%;其中农业增加值达到5.57亿元,比98年增长80%;粮食总产达到13万吨,人均产粮31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7元,比1998年增长78.6%。
坚持走发展旱作农业的路子让庄浪人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也给全县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黄委天水水保站庄浪县水保局 张琳玲、梁淑巧、付常宏、裴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