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福建长汀 崩岗治理新思路—治坡 降坡 稳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水土流失形式,以花岗岩风化残积物地区最为典型,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崩岗总面积大约1200多平方公里,直接危害和影响面积1.95万平方公里。崩岗成因复杂,侵蚀强度大,由于坡体的冲刷和坍塌,地表不断被切割,形成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特殊地貌形态。崩岗侵蚀损毁和淤埋农田,淤塞河库渠道,破坏水利设施,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福建长汀县是南方崩岗的典型区域,崩岗主要发生在花岗岩发育的山坡上,崩岗切割山体,崩岗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侵蚀模数可高达15 000-30 000t/(km2•a),大量的泥沙被迅速带到下游,埋压农田,淤浅河床,加剧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旱涝灾害的发生。崩岗已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加强南方崩岗防治对保护和增加耕地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长汀县崩岗概况


    长汀县位于福建西部, 东径116°00′45″~116°39′20″,北纬25°18′40″~26°02′0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充沛,土壤抗蚀力弱,加上人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河田为中心的土壤侵蚀区是我国南方典型的花岗岩侵蚀区。全县崩岗3583条,主要分布在河田、三洲、濯田、南山、大同。崩岗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土壤、气候、地貌、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均有密切关系。根据对长汀县崩岗的实地调查资料,崩岗特征如下:


    1.1面积与分布


    根据调查,全县的崩岗侵蚀面积大,且多集中于该县汀江流域中游的花岗岩构成的低丘、浅丘坡面上。在行政区域上全县崩岗集中分布在河田、三洲、濯田三个乡镇,有崩岗3518条,占全县崩岗总数3583条的98%。崩岗状况如表1所示,最大的崩岗面积达7.53 hm2


表1 长汀县崩岗特征

 

项目

崩岗面积(hm2)

崩岗个数()

合计

6304

3583


 


    2.2形态特征


    崩岗的形态比较复杂,它与所处的地形部位、集水面积、风化壳厚度和裂隙特性等密切相关,按其坡面外表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瓢形、条形、弧形、爪形、箕形、混合型等6种崩岗类型。长汀县的各崩岗形态特征见表2,其中爪形面积最大,而条形的个数最多。


表2 长汀县各种类型崩岗的面积及比例

 

岗分类

 

飘形

条形

弧形

爪形

箕形

混合形

合计

个数()

788

1290

251

788

358

108

3583

比率/%

22

36

7

22

10

3

100

面积(hm2)

1323.84

1134.72

252.16

2710.72

378.24

504.32

6304

比率/%

21

18

4

43

6

8

100


    1.3发育阶段


    发育阶段依据阮伏水、朱鹤健的研究,把崩岗的发育过程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期和晚年期,可归纳为初期(幼年期)、中期(青年期)和晚期(壮年期、衰老期和晚年期)。对崩岗发育阶段类型的面积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见,中期无论是面积还是个数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

表3 长汀县崩岗发育阶段分析

 

发育阶段

初期

中期

晚期

合计

个数()

430

2508

645

3583

比率/%

12

70

18

100

面积(hm2)

189.12

3713.36

2395.52

6304

比率/%

3

59

38

100


    1.4  活动状况


    崩岗按发育程度划分为3种类型: (1)活动型:指崩岗仍在继续崩塌,沟壁和崩积堆覆盖率低,遇暴雨时沟头崩塌活跃,沟头陡壁新土出露,处于活跃的崩岗阶段,每年崩岗壁都出露新土; (2)植被稳定型:沟壁和崩积堆植被覆盖率较高,遇暴雨时沟头不崩塌,沟头及陡壁无新土出露,处于稳定的状态;(3)半稳定型:介于活跃状态与稳定状态之间。从表4可以看出,稳定型崩岗所占面积最小;半稳定状态的崩岗个数约占一半。


表4 长汀县崩岗活动状况分析

 

活动状况

活动型

半稳定型

稳定型

合计

个数()

717

1899

967

3583

比率/%

20

53

27

100

面积(hm2)

2647.68

3025.92

63.04

6304

比率/%

42

48

10

100


    2、崩岗侵蚀危害


    崩岗侵蚀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得山地变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失大量泥沙,淤塞江河水域,影响交通和公路沿线的通信线路、电力线以及建筑物的安全,恶化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崩岗侵蚀危害主要体现在:
    ⑴长汀县每年因崩岗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高达15000~20000t。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层浅薄,降低土壤肥力,可使疏松表土流失殆尽,最后基岩裸露成为光石板地。水土流失直接流走了水、土、沙。据2000年长汀河田游坊村调查测定,流失坡地土壤有机质2.196g/kg,全氮0.931g/kg,全磷0.101g/kg,全钾3.048g/kg, 崩岗侵蚀使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0000T/km2•a,表土被冲光,已侵蚀到母质层,甚至基岩裸露。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测定,长汀河田的侵蚀坡面,平均每年流失1厘米厚的土层,不但表土流失殆尽,而且红土层变薄,白砂土层碎屑层出露,土壤既旱又瘦,坡面的老头松10~20年只长1米多高。另外,长期崩岗侵蚀,坡耕地被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沟壑,坡地资源遭破坏。
    ⑵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影响通航,水土流失使山头渐渐变低,河床逐步抬高,如河田镇八十里河河床已被泥沙淤积高出1~1.5米,最高处达2.7米,成了地上悬河。再如汀江的通航,据县志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汀江河长汀境内航道95.5公里,航船500条左右,现已无法通航,这主要是剧烈的水土流失淤塞河道所至。
    ⑶自然生态失衡,旱涝灾害频生,加剧区域贫困。由于地表植被破坏,林地裸露,加上山坡土层日渐浅薄,蓄水、保土能力减弱,土壤水库丧失。不仅使蒸发量加大,相对湿度降低,而且使气温增高,气候向干热化方向发展。同时降雨暴涨暴退现象严重,造成“一朝大雨成涝,三天无雨闹旱”。长汀县1996年“8•8”洪灾,受灾29.6万人,死亡96人,重轻伤388人,淹没农田9366.67hm2,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2.56亿元。

    3、传统上拦、下堵、中绿化的缺陷


    “上拦、下堵、中绿化”是目前实践中推行的主要崩岗侵蚀治理模式。“上拦” 是在崩岗顶部(沟头)及其四周修天沟排水,防止径流冲入崩口;“下堵” 是在崩岗沟口修筑谷坊,拦蓄径流泥沙,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床,防止崩壁底部淘空塌落; “中绿化”是在崩积堆上造林、种草或种经济林(竹)或种农经作物等,以稳定崩积堆的措施。
    但是,“上拦、下堵、中绿”未能把崩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整治,难以彻底根治崩岗侵蚀的危害。在工程生物治理思路对各措施配置上存在缺陷。如“上拦”只强调开沟排水,忽视了控制集水坡面水土流失的植物措施配置即重工程轻植被;忽视了崩岗侵蚀的主要泥沙来源--崩壁的整治即重局部轻整体;在沟壁边缘植物措施的配置上忽视了沟壁边缘乔木树种的存在,给沟壁稳定带来的威胁即重治标轻治本。

    4、崩岗经济模式方略


    长汀县的崩岗治理起步较早,在20世纪即开展了“封、堵、治”群众性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入21世纪,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为契机,加大了崩岗治理力度,坚持植物与工程、治沟与治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崩岗综合治理与开发示范推广。特别是对村庄周边、交通较便利坡面的崩岗区,开展经济开发型崩岗治理,培育崩岗经济,用系统论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把崩岗分成集水坡面子系统,崩积体、沟底子系统、沟口冲积扇子系统等三个系统。三个系统分别采取治坡、降坡、稳坡三位一体的措施,进行开发性治理,达到转危为安、变废为利,既治理了崩岗,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建起了经济林果园,增加了农民收入,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培育了崩岗规模经济,2000--2009年长汀县崩岗治理761多条。其中经济型开发型160条,经济型崩岗治理开发经济类作物452 hm2,年产值2034万元。

    4.1 崩岗经济思路


    崩岗经济即用系统论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把崩岗分成集水坡面子系统,崩积体、沟底子系统、沟口冲积扇子系统等三个系统。三个系统分别采取治坡、降坡、稳坡三位一体的措施,达到转危为安、变废为利。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底治理相统筹,局部与整体相协调治理崩岗,配置经济类作物(如果、茶、竹,经济林、用材林、农作物等),在产生生态效益的同时形成经济开发为主的崩岗经济模式,并具一定规模,从而实现崩岗规模经济。
    一般说来,在生态脆弱地区,没有生态效益就没有经济效益;而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基础,生态效益也难以持久。如何处理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崩岗治理的关键技术。因此,崩岗治理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系统论,即崩岗治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系统地进行考量,统筹协调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系统地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整治,使之协调发展。长汀崩岗治理实践也证明,面对复杂的水土流失问题,制定和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必须是系统的、综合的、配套联动的,仅凭某项单一的对策、措施,是不可能奏效和达到预想目的的。系统论的思想,不仅是崩岗治理遵循的一个基本理念,而且体现在其治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在防治策略上,崩岗治理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措施配置上,工程、生物、农(果)业、管理措施综合运用、优化配置,构建有效的崩岗综合防护体系。在投入上,在不断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崩岗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集水坡面、沟壁、崩积体、崩岗沟底(包括通道)和冲积扇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存在有复杂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过程。集水坡面径流泥沙向崩岗沟汇集,产生跌水,加速沟底侵蚀和边坡的不稳定;沟头或沟壁崩塌下来的泥沙(崩积体)堆在崖脚(它的存在有利于稳定),由于径流的冲刷,崩塌疏松的物质很快被带到沟口堆积而形成冲积扇,部分随洪流带到下游。崩岗经济模式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用合理、经济、有效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崩岗治理。

    4.2崩岗的三位一体治理


    4.2.1崩岗集水坡面子系统治理——治坡
    治坡,在集水坡面采用开发性治理,配置经济类作物,开发坡面经济。集水坡面的治理减少坡地地表径流,避免崩岗沟头迭水是治理崩岗的核心环节。在沟头以上的集水坡地内,应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整地,尽量做到水不出坡。运用径流调控原理,在集水坡面整地开挖水平台或鱼鳞坑;回填基肥;栽植经济类作物。从而科学调控和合理利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并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做到水不进沟的生态目标。集水坡地经合理治理后,由于植被生长,水土流失可得到很好的控制。集水坡地的治理是发育初、中期崩岗治理的关键。但如果崩岗已发育到晚期,沟头已切过分水岭,或已呈现劣地地形,对坡面的治理意义就不大。
    4.2.2崩积体、沟底子系统治理——降坡
    降坡 ,对地表支离破碎的崩岗群采用机械或人工的办法降级整地成平台。自上而下开挖自然宽阶梯水平台地,减小了原有临空面高度,有利于沟头和沟壁的稳定, 有利于生物措施的实施,防止沟壁溯源侵蚀。在水平台地内挖穴配置种植经济类作物。
    4.2.3沟口冲积扇子系统治理——稳坡
    稳坡,在沟底平缓、基础较实、口小肚大的地方,可以修建各类谷坊(如石谷坊、土谷坊、生物谷坊、拦沙坝等),以拦蓄泥沙,节制山洪,巩固和抬高侵蚀基准面,以稳定坡脚,降低崩塌的危险,做到沙不出沟。冲积扇配置经济类作物达到经济目的的同时又可防止径流造成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目标,培育崩岗经济。
    4.2.4培育崩岗经济
    通过治坡、降坡、稳坡三位一体措施把荒废的崩岗侵蚀劣土地整理变成农业用地,实现经济效益。这种崩岗经济治理模式,集成各崩岗要素最佳治理模式,使崩岗治理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老百姓容易接受,是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的主要支柱。
    如三洲乡石官凹崩岗侵蚀群2002年通过强度削坡,对昔日沟纵横、土柱林立的崩岗侵蚀群进行机械平整,整修成高标准的反坡台地,栽种10.5hm2茶叶。同时修建年出栏1000头的养猪场一座,形成草、猪、沼、茶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现年产值228万元。并与台商合作建成闽台生态茶园示范,成为崩岗经济新亮点。河田镇晨光村沈炎炎2003年根据三位一体治理崩岗10条,种植美国黑李2010.5hm2,2006年投产,2008年盛产,年产值80万元。

    5.展望


    运用系统论原理、系统论的方法三位一体治理崩岗,培育崩岗经济。不仅实现对崩岗侵蚀有效治理,而且增加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环境容量,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水利部批准《南方崩岗防治规划(2008~2020)》,长汀县三位一体崩岗治理,培育崩岗经济,将对南方崩岗治理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长汀县水保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