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甘肃省环县梯田建设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环县加快梯田建设步伐,将是农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一、基本县情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五副区。全县总土地面积92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9215平方公里,境内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梁峁交错,自然条件差,风沙多,降雨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上中游多沙粗沙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多年平均侵蚀模数8000吨/平方公里。全县共辖21个乡(镇),250个行政村,14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7万人,农村劳动力14.76万个。全县总耕地面积20.51万公顷,其中坡耕地面积14.73万公顷。
    环县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县,粮食安全问题是各级党政领导在制定发展规划和作出重大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但由于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全县大部分山区自然条件差,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解决农民基本口粮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坡耕地,而坡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每公顷产量仅有900公斤,加之长年干旱缺水又是制约环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遇灾年,往往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二、梯田建设历程


    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梯田为雨养农业和科学种田搭建了平台,是山区粮食和商品生产的基地,是农民的“饭碗田”、“生命田”,是减灾增产、解决群众温饱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加快梯田建设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和根本途径。多年来,环县各级领导班子围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主题,把梯田建设始终摆在农业基础产业的突出位置,实行目标管理,坚持常抓不懈。
    20世纪60、70年代,环县开始搞基本农田建设,自90年代随着国家投资项目的实施,梯田面积逐年加大,县委、县政府重新确立了梯田建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基础地位,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形成了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合理配套、规模治理的新格局。进入21世纪,由于“两工”取消,梯田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全县上下调整思路,完善机制,多方筹资,加大力度,使梯田建设步入了大规模、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机械化施工的新阶段。截止2008年底,环县累计建成梯田5.21万公顷,农村人均0.16公顷。目前,全县仍有58433公顷5~15°的宜修坡耕地需要实施坡改梯工程,如果按每年10000公顷的速度推进,完成改造目标还需要6年的时间。


    三、经验与成效


    有效地改造和利用坡耕地,将坡耕地改造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同时配套坡面水系和道路工程,改善灌溉条件和耕作管理条件,实行科学种植,既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又能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对解决全县人口的粮食问题、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再次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就成为环县项目建设的“重头戏”,千方百计动员千家万户,形成千军万马修千亩万亩梯田。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具体实施中,采取规模连片与围庄就近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拦蓄与引排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五结合”办法,合理配置水田林草路等治理措施,坚持“五统一”原则,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推动整体工作。
    坡改梯工程实施后,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一是土地资源丰富,确保粮食安全需要。环县梯田产量平均每公顷3000公斤,按人均年粮食消费360公斤计算, 4.2万公顷梯田就可以解决全县的粮食需求,剩余梯田就可以用来发展高效益的多种经营,如经济作物、林果业、蔬菜等,也可以种草养畜,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坡地修成梯田后,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有效调控了地表径流,减少了土壤水肥流失。据测算,每公顷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198立方米、拦蓄泥沙57吨。以此推算,全县累计完成梯田平均每年可拦蓄径流2189万立方米、拦蓄泥沙630万吨。三是粮食产量得到稳步提高。梯田建设的长足发展为推广旱作农业适用技术奠定了基础,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据测算,在同等耕作条件下,梯田比坡耕地每公顷增产粮食780公斤,新增梯田58433公顷,平均每年可增产粮食4558万公斤。四是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大量劳动力得以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技能培训和组织输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劳务产业,成为解决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五是特色产业长足发展。全县上下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的原则,依托梯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并初步形成了马铃薯、地膜玉米、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甘肃省环县水土保持局 张旭州供 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