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四川:达州市“长治”工程二十年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属长江上游嘉陵江干流渠江水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全市辖通川、万源、达县、宣汉、开江、大竹、渠县等7个县(市、区),总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7万人,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高坡陡,加上受大范围内季风影响,降雨集中,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4%,年均土壤侵蚀总量6209万吨,年均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5874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引发各类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旱灾害频繁发生,而且长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市农业年人均占有粮食163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61元,30%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1989年以来,全市7个县(市、区)相继被国家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开始实施声势浩大的“长治”工程,巴山渠水摆开了治理水土流失,摆脱贫困,治贫治穷致富的战场。
    一、工程建设情况
    20年来,全市共投入“长治”工程建设资金80106.4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9979.35万元,群众投资60127.08万元。投入劳力10244.49万个,移动土石方量12620.46万方,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2.86km2,治理程度99.04%。其中:坡改梯27167.31hm2,营造水保林110578.24 hm2,栽植经果林40869.81 hm2,种草2466.63hm2,实施封禁治理118676.66 hm2,推行间作套种保土耕作措施85536.98hm2;整治塘堰1771座,兴建蓄水池14741口,排灌沟渠4613.83km,沉沙凼439537口,谷坊18座,拦沙坝28座,田间作业道路144.41km。
    二、工程建设成效
    通过20年的山、水、田、林、路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区内小气候得到了调整,新的农业综合防护体系形成,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明显。
    (一)生态效益
    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4575.9km2下降到治理后的2198.07km2,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6.76 %提高到治理后的53.86%,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1832.6万吨,年新增拦蓄径流83986.45万方。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灾,在全市暴雨频繁,持续时间长,日最大降雨量达180毫米的情况下,“长治”工程发挥了拦蓄洪水、调削洪峰作用。据测算,治理区内共调节拦蓄径流5亿立方米,拦截泥沙1300万吨,防洪减灾效益在亿元以上。
    (二)经济效益
    治理区农民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土地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农业人均耕地由治理前的1.74亩/人调整到治理后的1.39亩/人,农业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74亩/人增加到治理后的0.88亩/人,农业人均经果林由治理前的0.09亩/人增加到治理后的0.26亩/人,粮食亩产由治理前的353 kg/亩增加到治理后的426 kg/亩,农业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469 kg/人增加到治理后的516kg/人,农业人均产值由治理前的2326元/人增加到治理后的3249元/人,农业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198 元/人增加到治理后的1680元/人,贫困人口由治理前的2.94万人下降到治理后的1.82万人。
    (三)社会效益
    20年来,全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长治”工程与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当做“长治”工程建设的根本目标,努力改善治理区人居环境。一是解决饮水难。万源市黄溪河小流域、荆桥铺小流域、付家河小流域、达县麻柳河小流域、通川区石龙溪小流域,饮水难成为制约当地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是当地群众多年企盼解决的问题。通川区、达县、万源市水土保持局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结合“长治”工程的水系建设,采取水保局支持材料,群众自觉投劳的方式,整治塘堰、兴建排水沟、过滤池、蓄水池,在池上加盖封闭,建成全封闭蓄水池,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同时保证当地农业生产、农田灌溉,圆了当地数千群众企盼几十年的梦想。万源市付家河小流域村民在蓄水池壁上刻上了“思源池”三个醒目的大字。黄溪河小流域大伦坎村村民向水保局送了锦旗,旗上大书十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大伦缺水,地老民盼望,水保送温送情如民意”,表达了山区人民朴实的真情和肺腑感激之言。 “长治”工程在治理区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四川省达州市水务局   马仕林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