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陕西省紫阳奋力推进“丹治”工程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玉带汉水将绿绕,秦巴排闼送青来。走进紫阳,泛舟汉江,但见碧水蓝天浑然一体,岸边林木婆娑,花草含笑,屋舍田园,高低参差,错落有致。2008年3月18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第一批投资计划下达,“丹治”工程正式启动,为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紫阳人民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丹治”工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汉江两岸纵笔泼墨,描摹出的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卷。


探索人水和谐之道


    紫阳位于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重要水源涵养地。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规划》,紫阳共有21个乡镇7个项目区26条小流域纳入一期治理范围,总面积631.31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294.19平方公里,自然修复337.12平方公里。工程总投资达1.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近9000万元。  
    该县属秦巴土石山区,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总人口34.8万,农业人口31.2万,耕地面积111.56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高达100.3万亩,坡耕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90%。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理,将导致土地瘠薄、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届时一江清水供北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这些土地又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何使农民群众心甘情愿把坡耕地让出来进行水保治理?这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治山、治水、治污还须治穷,要让人民群众真心拥护“丹治”工程,就必须探索人水和谐之道,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县委、县政府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提出了“部门联手抓丹治”、“围绕产业发展抓丹治”和“围绕民生改善抓丹治”的工作思路。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巨额的资金,神圣的责任,紫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动员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实施“丹治”工程、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在紫阳决策层迅速形成共识。县上及时成立了由水利、计划、财政、林业、农业等13个部门组成的“丹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将治理目标任务纳入各项目乡镇和包村部门的年度考核。县委加强了水利局的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增配了一名副局长和一名总工程师,通过选调和招考,增加了6名技术人员。县财政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每个项目区配套10万元前期费用。
    集中水利、林业、茶叶等职能部门及项目区乡镇力量,部门联手,协同作战,实行“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便、集中使用、各记其功”。围绕县上的主导产业,县水利局会同各项目乡镇逐项目区、逐流域、逐村、逐户、逐地块摸底、统计、汇总,并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塘则塘,宜窖则窖,宜堤则堤,宜田则田。重点围绕“三边”,即:集镇周边、江河(沟)边及公路边。突出三个结合,即:丹治工程建设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林业、移民、扶贫等相关项目捆绑相结合,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生态修复措施并举,“山、水、田、林、路、塘、堰、堤、卡”统一布局,综合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按照“山顶生态修复、山腰坡面整治、山脚疏溪固堤”的总体要求,做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在项目实施工程中,坚持做到“两先两后”,即:先规划后实施、先培训后施工。实行定领导、定工程、定工期、定奖惩、包质量、包进度的“四定二包”责任制。资金管理方面,实行“四专一封闭”,即:丹治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式运行。邀请县计划、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苗木的价格严格执行全县的招标和议标价,县内苗木调运首先到苗圃考察,县外苗木调运严格苗木检疫程序,苗木调运到项目区后,邀请县纪检监察、检察院和所在乡镇的镇村干部及工程监理现场验收。


山川盖“被子” 群众挣“票子”


    钟玉明是紫阳县城关镇新桃村一组村民,他家属于城关项目区唐么子沟小流域治理的范围,该项目区将坡改梯与县城的蔬菜基地建设相结合,实行政府修石坎,群众整田面,共修坡改梯100亩,并配套水沟300余米、生产道路300余米、水窖12口,通过整治,原先的“三跑地“变成现在的“三保地”,全村修建蔬菜大棚30余个,群众购置了微型耕作机械,精心侍弄着大棚。与原先种粮相比,亩均增收20000多元,许多村民和钟玉明一样,早晨出门一挑菜,中午回家一叠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丹治”工程启动以来,该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264平方公里,共修坡改梯80公顷 ,栽植经济林5686公顷,营造水保林15840公顷,生态修复265平方公里,新建蓄水池1200口,堰渠25千米,整治塘堰2座,疏溪固堤32千米,干砌石谷坊6座;网围栏18千米。通过实施丹治工程,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综合十分明显:项目区基本形成了水边柳成行,山腰茶桑旺,山顶松柏翠,路旁绿成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茶叶、桑、油桐、核桃、板栗、木本药材等产业投产见效后,将成为项目区群众的“钱袋子”,田面等宽、田坎等高、土层等厚、旱能灌涝能排的梯田将成为群众的“粮袋子”,沼气和节柴灶的使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习惯。
    “水的清澈如美玉水晶,波绉似叶荫花魂,阳光下,月色里,河面辅金呈银,用手可掬捧,用桶可盛装,撒网可捕捞…因为那是真正的水中之水!”这是紫阳籍女作家杨世芳笔下的“美水河”——汉江。“丹治”工程的实施,使紫阳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美水河”,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工,清清汉江水将调头向北奔流,缓解京、津、冀、豫四省市20多座大中城市的水荒。


    杨承保  余兴福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