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江西上犹县农发水保项目防洪抗旱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图为暴雨过后的南门小流域脐橙开发基地
 
 
图为油岭小流域采取水平竹节沟+木荷(枫香)+混合草治理后的山场
 
    盛夏时节,来到江西省上犹县社溪镇南门小流域农发水保综合治理山场,极目远眺,满眼翠绿,尽收眼底。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一片片四季花果飘香的脐橙园、油茶基地……,尽管该县近段时间旱涝灾害频发,而通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依就山清水秀。这是该县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彰显水土保持独特治理功效的结果。
    据江西省第三次卫星遥感调查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上犹县有水土流失面积378.4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56%,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市)之一。加快水土治理,推进生态上犹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共识,也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上犹县水土保持工作严峻的形势,也引起了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农发办和长江委、省水利厅、市水保局等有关部门的的高度重视。上犹县从2004年开始被列为国家农发水保项目治理县。县里抓住这一契机,相继将黄塘、南门等10条小流域列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几年时间,该县通过实施农发水保项目,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0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强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涝旱灾害损失明显降低,当地群众亲身切实感受到了水土保持独特的功效,称赞水保工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万岁工程。
    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该县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治理的原则,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根据项目区的不同情况,该县分别推广种植混合草、胡枝子和木荷等水保林草;开挖水平竹节沟、鱼鳞坑;修筑谷坊、拦沙坝、塘堰、沟头防护等小型蓄排工程;对实施了重点治理的山场,进行封禁管护。形成了生态农业家园(一亩果、一栏猪、一座沼气池、一口塘、一园菜、一栋小康楼等“六个一”)、果草间作、“四荒”治理开发和水保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等四种治理模式,涌现了“猪—沼—果”、水平竹节沟+木荷(枫香)+混合草、坎下水平竹节沟+反坡梯带+混合草、马尾松林+木荷(枫香)补阔等治理示范样板。通过项目实施,从山顶到沟底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护体系,当年的拦沙蓄水效益十分明显,林草覆盖率得到迅速提高,生态效益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上犹县南门等小流域重点治理山场林木稀疏,沟壑纵横,每遇大雨天便是泥沙横流。针对这一现状,该县采取在治理山场开挖水平竹节沟的办法拦沙蓄水,一排排、一行行,像在山上布设了成万上亿座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库”,有效地拦截了地表径流,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控制了泥沙下泻,流域内河床平均下降1米,许多“落河田”、“望天丘”变成了良田。
    油岭小流域原是该县严重水土流失区。自2007年列为国家农发水保项目重点治理流域后,县里对流域内所有流失山场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项治理措施,做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主要做法一是山上推行水平竹节沟+木荷(枫香)+混合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建立综合防护体系;二是山下搞好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发展小流域经济,突出发展茶叶、油茶等水保产业,重点抓好猪—沼—茶、猪—沼—鱼+大棚疏菜。经过三年时间的治理,该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把农发水保项目打造成全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工程。
    江西上犹县水土保持局  刘水保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