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安定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年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0年以来,安定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顶荒山种树、坡地退耕种草、山腰梯田种薯、山底打坝蓄水、家家种草养畜、户户沼气配套、村村道路畅通、人人增收致富”的模式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发展抓项目”为支撑,大力实施梯田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水保科技示范园区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1.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87亿元。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水平大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向初级型小康迈进。
一是梯田建设实现了梯田化,圆了山区百姓的致富梦。十年来安定区水保部门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坚持不懈“修梯田、集雨水、搞调整、兴科技、增收入”,使种植结构日趋合理,马铃薯、畜草、劳务输出、旱作农业成为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2003年全区提前一年实现了梯田化,2004年通过了省梯田化区的达标验收,200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水利部国家梯田模范县区的验收。十年来,新修梯田34万亩,累计达到161万亩,农村人均达到4.3亩。据测算,一亩梯田可比坡地增产马铃薯1000斤,按当前市场价格就能增收300元。梯田建设真正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支撑了全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圆了山区群众的致富梦。
二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小流域为单元,“荒山整地种柠条、坡地退耕还苜蓿、梯田整薯种洋芋、家家户户抓养殖”,山、水、田、林、草、路、电综合配套,粮、果、菜、畜、药全面发展,种、养、产、加、销综合开发,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创立了“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致富—改善环境”的生态循环经济路子,十年来,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3.5平方公里,累计达到231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70%,林草覆盖率达到32%。建成小流域坝系2条,新建淤地坝104座,架起了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实现了“乡乡通汽车、村村通农用车”的目标。现有综合治理工程每年可拦泥1200多万吨,拦泥效益为59%,拦蓄径流能力4700万吨,蓄水效益为65%。
三是水保预防监督体系逐步完善,有效保护了建设成果。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区、乡、村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网络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在水保预防监督方面,严厉查处铁、公路沿线、重点治理区和封禁管护区的人为水土流失案件,有效监督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共查处毁林开荒案件57起,收缴规费56万元,编制水保方案40个,审批水保方案35个。从2003年开始,全区全面实行封禁,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四是积极探索和创新建设机制,提升了综合治理的速度和质量。安定区积极探索农村“一事一议”和群众义务投劳投工等机制,通过多方筹资、社会帮扶、全民联动等方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主导性作用,采取财政挤一点、部门投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搞项目、强基础、促发展,做到了“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群众管”,走出了一条“群众贷款——机修梯田——改善环境——种植马铃薯——增加收入”的新路子,为大面积机修梯田注入了活力。据测算,机修梯田每公顷的成本为5250元左右,比人工梯田费用低50%。由于老百姓自愿将陡坡耕作地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发展林果业,动员党员干部、市区各单位开展义务植树折合资金1000多万元,引进全国农行、浙江金华市等捐助生态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在凤翔、巉口、花岔、松川等重点片带和重点流域采用乔灌草混交方式,完成了大面积整地造林种草工程,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标准。
(甘肃省安定区水利水保局梁旭供稿、省水保局组宣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