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江西省上犹县2010年度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实施成效斐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0年是江西省上犹县实施第三期(2010-2012年)国家农发水保项目东山项目区建设的开局之年。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上犹”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认真贯彻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从强化项目管理入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扎实推进了农发水保项目建设。按照省、市业务主管部门批复的年度计划,圆满完成了新建的三条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各项措施布局合理,治理质量达到了有关规范要求。
    一、按照年度计划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按照农发水保项目东山项目区可研报告和年度计划要求,上犹县2010年新开工龙头、埕塘、水陂等三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万亩,其中种植经果林0.32万亩,水保林草0.33万亩,封禁治理2.04万亩,水平台地0.08万亩,兴建塘池17座,拦沙坝4座,谷坊19座,沉沙池28口,开挖沟渠71千米,修建道路4千米,建沼气池120座,完成土石方65.82万立方米,投工8.11万个工日;营造的水保林,有效地涵养了水源;强度流失区开挖的水平竹沟,极大地拦截了山地的地表径流,减少了泥沙下泄;大面积发展的脐橙、茶叶、油茶等水保经济林果,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推进了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进程,维护了生态安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六加大、六强化”的项目管理措施运行有力
    (一)加大领导力度,强化政府行为
    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发水保项目建设工作,确立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把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作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纳入了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发水保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的制度。同时加强部门协作,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形成了 “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协作,统一规划,各投其资,各尽其责,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格局。在工程施工期间,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工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乡把工程指挥部移到工地,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乡村干部一齐抓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全县自上而下,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国策意识
    该县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农发水保项目建设全过程,建立了宣传日、周、月制度,制定宣传计划,明确宣传重点,落实工作经费,进行了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项目建设氛围。在具体的宣传工作中,一是做到经常性宣传与集中性宣传相结合。实行点面并举,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特别是充分利用赶圩日及水保法宣传周、普法宣传、土地日、环境日等专题宣传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一年来,刷写永久性标语32条,修建筑永久性碑牌3块,举办大型图展1次,政府公开栏办专刊2期,印发水保宣传单3000多份;二是户外宣传与上户宣传相结合。在抓好户外宣传的同时,通过进村入户上门宣传、召开群众代表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意见和看法,使宣传工作变成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交融。全年共召开水土流失区群众代表会议3次,发放调查问卷385份。三是媒体宣传与自办简报相结合。积极向各种宣传媒体投稿,不断扩展宣传空间,同时定期编发《上犹水保简报》,免费发至各级领导和项目区群众的手中,使各级干群更直接地了解项目建设动态和成效。全年被市级以上宣传媒体采用信息80余条,编发本县水保简报8期。四是抓好水土流失区和项目实施区群众的水保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采取现场会和举办农民技术夜校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和水土保持业务技能。全年共举办培训班4期,印发技术资料1200多份,培训水保技术骨干及治理大户120人次。
    (三)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资金管理
    为确保国家极为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该县加强了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报账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制。一是建立专账。县财政将农发水保项目资金列入专项管理,做到了项目资金专人专管、专账核算和专款专用。二是实行县级报账制。严格管理程序,支付手续严格执行“三单一书一票”制度。即每项工程款的支付都必须有合同书、预算单、验收单、结算单和纳税发票,同时还必须有验收人(两人以上)、项目分管领导、财务负责人等多人的签字。县水保局在项目实施后将合同、验收单、结算单到县财政报账,规范财务入账手续,经县财政审核后及时拨付给水保局兑现工程款,验收后及时兑现补助资金给群众。三是实行严格监督审计制。项目在实施的全过程中,县财政局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现场监管,视工程实施进度拨付项目资金,并监督使用情况。年度项目实施竣工决算后,县审计局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年度审计,并出示审计报告。四是实行绩效考评制。县财政局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了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四)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机制创新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县坚持“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引导更多的群众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水土流失山地的开发性治理,全力营造“民主谋水保、民营办水保、民众干水保”的氛围,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业主开发、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开发经营模式,掀起了一股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个私老板和农民积极参与开发性治理的热潮。通过推动产权确认,实行“反租倒包”等办法,逐步探索出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明晰”的新机制,形成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多渠道和社会力量办水保的新格局。水陂小流域清溪村通过“反租倒包”形式将1500多亩流失山地以租期50年转租给业主田言成开发种植茶叶,现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生态茶园。龙头小流域坑中村将近3000亩的水土流失山地转租上犹县绿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油茶,现已完成大面积的种植任务,埕塘小流域龙埠村结合本村群众多年以来有种植油茶的积极性,今年集中连片开发2000多亩流失山地发展油茶产业,实行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的管理模式,使这些参与开发的农户直接受益,极大地推动当地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为避免这些农业产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县水保局及时地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及时帮助业主实施梯坎种草和搞好坡面水系建设,合理布设了雨水集蓄工程,做到排水有沟,集雨有池,蓄水有库,水不乱流,泥不下山,发挥“小工程、大示范、高效益”的作用,不仅使这些茶园和油茶林基地实现了保水、保肥、保土,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业主和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搞好绿色产业的信心。
    (五)加大管理力度,强化工程质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切实加强了项目管理,使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做到科学、规范、有序,也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一是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终身制,并积极探索水保项目监理制;二是在项目初设阶段,严格按照水利建设程序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突出坡面水系,实地踏勘,现场规划,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形成完备的技施设计图、技施设计说明书及典型工程断面图;三是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四集中”(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的管理办法,按图施工,严把技术质量关,对未按图施工或质量未达到要求的,做到坚决返工,确保了工程建设规范化、正规化、技施设计科学化、系统化。
    (六)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职能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的不断巩固,离不开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有力保障。因此,该县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严格执法,做到了监督机构、监督人员、规章制度、监督行为四落实。一是各级都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部门责任制,配备了专职、兼职水土保持监督员和管护员。目前项目区共有水土保持专职监督员9人,兼职监督员25人,专职管护员18人。项目区内形成了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的水土保持监督体系。二是协同国土、建设、环保、公安、林业、安监等相关部门,对县域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督促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编制了方案但工作不落实的,督促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发布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监督区、重点保护区的公告和依法征收水土保持“两费”的通告以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办法,狠抓了“三权”(监督权、审批权、收费权)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的落实。四是依法查处了一批水土保持违法典型案件。2010年度全县共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巡查135次,先后查处了13起水土保持违法案(事)件,其中较严重的有寺下河弃土弃渣入河案、水岩乡横岭村违法开采铁矿案及社溪兰田违法选矿案等3起水土流失违法案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